第759章 粤语诗十五月光十六圆的诗学意蕴赏析(4 / 5)
层思考。
四、诗学传统:与古典诗词的对话及现当代诗歌的创新
(一)与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对话
《十五月光十六圆》中的月亮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有着深刻的对话关系。
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
,到唐诗宋词中的“明月松间照”
“明月几时有”
,月亮始终是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十五月光十六圆》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对月亮意象进行了新的诠释。
在古典诗词中,月亮往往被赋予团圆、思乡、怀古等情感内涵。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将思乡之情寄托于明月之中;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则通过明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思念。
《十五月光十六圆》中的月亮,同样承载了团圆的内涵,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抒思乡或思亲之情,而是通过对月亮圆缺规律的客观描述,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情感。
这种“以景寓情”
的手法,与古典诗词中的“情景交融”
传统一脉相承。
同时,诗人对“十五月光十六圆”
这一现象的关注,也体现了对古典天文知识的继承。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已现月亮并非在十五最圆,而是在十六或十七最圆,这一现象被称为“望后月”
。
如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便记载:“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
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
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诗人以“十五月光十六圆”
为题,既体现了对古典天文知识的了解,也让诗歌具有了科学的严谨性,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巧妙结合。
(二)现当代诗歌的创新:方言的运用与形式的突破
在现当代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的兴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趋势。
许多诗人开始尝试用方言进行创作,试图在方言中寻找诗歌的新的生命力。
《十五月光十六圆》作为一粤语诗,正是这种创新趋势的代表之作。
方言诗歌的创作,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非方言区的读者也能理解诗歌的内涵。
《十五月光十六圆》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诗人虽然使用了粤语词汇,但诗歌的核心意象——月亮、圆缺、天狗食月、赏月——都是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元素,非粤语区的读者即使不熟悉粤语,也能通过这些核心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
同时,诗人对粤语词汇的运用十分精准,“喺”
“咗”
等词汇的加入,不仅没有阻碍读者的理解,反而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让非粤语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粤语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诗歌形式上,《十五月光十六圆》也突破了传统诗词的格律限制,采用了自由体的形式。
诗歌没有固定的句式与韵律,而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安排语言,让诗歌在形式上更具灵活性与现代感。
这种形式上的突破,与现当代诗歌追求自由、创新的精神相契合。
同时,诗歌虽然采用自由体的形式,但通过语言的重复、韵律的搭配,依然保持了诗歌的音乐性,让读者在朗读时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律之美。
这种在方言运用与形式突破上的创新,让《十五月光十六圆》既扎根于中国诗歌的传统土壤,又具有鲜明的现当代特色,为现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