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十五月光十六圆赏析 月魄俗眼文字禅(1 / 2)
《十五月光十六圆》赏析:月魄·俗眼·文字禅
文元诗
一、圆缺之间的时间辩证法
粤语诗歌《十五月光十六圆》以六行二十四字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时空剧场。
句“光喺十五”
用粤语特有的判断动词“喺”
确立时间坐标,而“十六满咗”
以完成体助词“咗”
打破集体无意识中对月相周期的惯性认知。
这种时间错位暗合宋人释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
的公案机锋——月满非终点,圆满在越规约时间的维度中达成。
诗人巧妙利用粤语口语的时态表现力,在“十五”
与“十六”
的数字递进间,揭示出道家“反者道之动”
的哲学意蕴:终极圆满往往诞生于期待落空的刹那之后。
二、天狗食月与凡人赏月的双重透视
“天狗食月”
的灾异意象与“凡人赏月的俗世狂欢并置,构建出《周易·观卦》所谓“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的多元观照视角。
天狗吞噬月亮的宇宙暴力与人间赏月的诗意图景形成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的呼应,令人想起《楚辞·天问》中“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的原始诘问。
粤语“食”
字既保留古汉语“吞食”
的本义,又暗含现代方言中“蚀”
的天文现象指涉,这种语义叠合恰如月食本身的光影交错,在语言层面重现了天人感应的神秘图景。
三、复沓句式中的声音宇宙论
末段“月月月月光光光光”
的字符复现,实为对汉字视觉性与音乐性的双重开掘。
四字连用既模拟《诗经·月出》的咏叹节奏,又暗合佛教《月灯三昧经》中“月光重重照彻”
的禅悟境界。
在粤语九声调系中,“月”
(jyut6)为阳入声,“光”
(g91ong1)为阴平声,字符的视觉重复与声调的高低错落构成通感交响,恰如月光在时间中的涟漪式扩散。
这种文字排列令人想见商周青铜器上云雷纹的绵延回环,在最小语言单位中实践了《文心雕龙·声律》所言“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
的音响诗学。
四、粤语诗学的在地性突围
该诗作为《诗国行》选集代表作,彰显了方言写作突破普通话中心主义的努力。
粤语入声字“月”
的短促爆破音与官话柔化韵尾形成鲜明对比,保存了《切韵》音系的古汉语遗存。
当现代汉诗普遍陷入翻译体风格困境时,这种根植于岭南音韵的创作,恰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言“粤音如夏玉”
,用方言的骨质硬度撑起现代诗意的星空。
诗中“满咗”
等方言语法结构,在打破书面语规范的同时,重构了王夫之《姜斋诗话》推崇的“以俗为雅”
的审美范式。
五、空白美学的现代性转译
全诗利用分行空白实现“计白当黑”
的视觉节奏,与八大山人画鱼的“空满构图”
异曲同工。
第二行省略号形成的语义悬停,恰似月食过程中的光影渐变,在文本中刻下时间流动的痕量。
这种“无字处皆其意”
的处理,既是南宋马远“一角残山”
式构图在诗歌场域的转生,亦与海德格尔“此在在于时间性”
的哲学观形成跨时空对话。
诗句在纸面的分布令人想见月光洒落粤北沙湖时,水面被晚风揉碎的粼粼光斑。
六、古典母题的当代变形
诗人将“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