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粤语诗圆的诗学赏析(2 / 7)
一句,若用普通话表述为“不圆的,都还是月亮”
,虽语义相同,但“唔”
“嘟喺”
所蕴含的那种口语化的随意与坦然,却被削弱了。
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让诗人对月亮“圆”
与“不圆”
的认知,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哲理说教,而是源于生活观察的朴素感悟,更易引读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诗中“金蠄蟝”
一词,是粤语中对“青蛙”
的称呼,“蠄蟝”
(ka4keoi4)二字为粤语特有的方言词汇,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青蛙的形态,更带有一种童真的亲切感,与前文中“白玉兔”
的古典意象形成有趣的对比,为诗歌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童趣与鲜活。
在句式结构上,《圆》采用了短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了古典诗词格律的束缚,却又在自由的句式中暗含着内在的韵律与逻辑。
诗歌第一节“圆嘅月唔圆嘅,嘟喺月近嘅睇月远嘅望月仰月……”
,句式长短交错,最短的“仰月”
仅二字,最长的“唔圆嘅,嘟喺月”
也不过六字,这种长短句的交错,既模拟了人们观察月亮时思绪的跳跃与流动——从对月亮形态的判断,到对月亮本质的认知,再到观月姿态的变化,又在视觉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避免了长句的沉闷与短句的零碎。
而“……”
的使用,更是为诗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诗人在仰月之时,被月光的静谧所打动,陷入了长久的沉思,话语未尽,余味悠长。
这种开放式的句式结尾,打破了诗歌的封闭性,让读者能够参与到诗歌的意义建构之中,与诗人共同完成对“月”
的情感体验。
二、意象建构:“月”
的多重意蕴与情感投射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在《圆》中,“月”
无疑是核心意象,诗人通过对“月”
的形态、时空与关联事物的书写,赋予“月”
多重意蕴,使其成为自然之景、文化符号与情感载体的统一体。
先,“月”
是自然之景的呈现,诗人以朴素的笔触,描绘出月亮在不同形态与不同视角下的自然样貌。
“圆嘅月”
“唔圆嘅”
,直接点出月亮的两种基本形态——满月与非满月(新月、弦月等),这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摹,却又不止于客观。
在古典诗词中,月亮的形态往往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将月亮的圆缺与人生的悲欢相类比。
《圆》中“唔圆嘅,嘟喺月”
一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却蕴含着一种越了对月亮形态执着的豁达——无论月亮是圆是缺,它终究还是月亮本身,不会因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
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暗含着诗人对生命状态的理解:人生亦如月亮,有圆满之时,也有缺憾之日,但无论处于何种状态,生命的本质始终不变,不必为一时的圆满而狂喜,也不必为一时的缺憾而悲戚。
其次,“月”
是时空跨越的象征,诗人通过“近嘅睇月”
“远嘅望月”
“仰月”
与“月嘅圆千万年”
的时空对比,构建出月亮越时空的永恒性。
“近嘅睇月”
“远嘅望月”
“仰月”
,描绘的是当下的、个人化的观月体验,无论是近在庭院的细看,还是远在旷野的远眺,抑或是抬头仰望的凝视,都是生在特定时空里的个人行为;而“月嘅圆千万年”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