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科技与仪礼的诗性对话(2 / 5)

加入书签

从控制技术到存在之思

在机器人与仪仗队的镜像关系中,树科构建起复杂的身体政治隐喻系统。

机器人舞蹈的"

编程身体"

与仪仗队的"

规训身体"

形成双重变奏:前者通过代码控制关节运动,后者通过军纪约束肢体语言,二者都是福柯"

生命政治"

的技术载体。

当诗人将这两种身体并置,实际上在解构阿伦特"

劳动-工作-行动"

的三分法——机器人代表的劳动身体与仪仗队代表的行动身体,在诗歌中获得了平等的诗学地位。

这种身体政治的书写在粤语特有的动词系统中得到强化。

"

跳舞"

(tiu3au6)与"

正步"

(g3bou6)的动作描写,因粤语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可带双宾语)而更具表现力。

例如"

睇到跳舞嘅机器人"

中,"

睇到"

(看见)作为感官动词,其完成体标记"

到"

(dou3)带来的动作终结感,与机器人舞蹈的循环重复形成张力,暗示技术对身体控制的无限性。

更深层的隐喻在于权力关系的倒置。

仪仗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其身体规训本应具有绝对权威;但当它被与机器人并置,立即显露出技术座架的同等控制力。

这种倒置在诗末未明言的省略中达到高潮——当机器人技术日益精密,是否终将取代人类仪式的表演功能?这种存在之思在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

又谂返到"

(又回想到)中,获得了开放性的哲学空间。

四、文化记忆的拼贴术:从《诗经》传统到赛博格现实

树科的诗学实践暗合詹明信"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

,在拼贴术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诗中"

仪仗队"

意象可追溯至《诗经·小雅·楚茨》"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的祭祀仪典,而"

机器人"

则指向赛博格时代的身体技术。

这种时空错位的拼贴,在粤语"

睇到-谂到"

(看到-想到)的认知链条中获得合法性,形成德里达所说的"

延异"

效果——每个意象都在推迟对另一个意象的完全解释。

方言诗学的文化记忆功能在此凸显。

粤语"

正嘢"

一词携带的市井智慧,与仪仗队代表的官方记忆形成对冲。

当诗人用"

正嘢"

这种非正式语汇书写国家仪式,实际上在实践霍米·巴巴的"

混杂性"

理论——通过方言对主流话语的戏仿,完成文化身份的重构。

这种重构在诗中"

春晚-国庆"

的时间并置中达到高潮,两个本应分离的时空场域在方言的黏合下产生化学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中的声音记忆。

粤语特有的入声韵尾在朗读时产生的"

爆破音"

,与仪仗队正步的"

落地声"

、机器人伺服电机的"

嗡鸣声"

形成通感。

这种声音诗学在保罗·德曼的修辞学框架中,可解读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当诗歌通过声音而非图像来构建意象,实际上在恢复《文心雕龙》"

声律"

篇强调的"

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

的古典诗学传统。

五、诗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