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粤语诗力度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2 / 7)

加入书签

种“在场性”

正是方言诗歌的优势所在——它能够捕捉到地域生活中最鲜活、最真实的语言细节,从而让诗歌更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从诗学理论来看,这与朱自清先生所说的“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言的提炼”

不谋而合,《力度》正是通过对粤语日常语言的提炼,将平凡的词汇转化为富有诗性的表达,实现了“以俗为雅”

的艺术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文化身份的方言,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语言推广的背景下,方言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方言诗歌则成为守护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力度》以粤语创作,不仅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创新,更是对粤语文化的一种自觉认同与传承。

诗中的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表达,都蕴含着粤语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触摸到粤语文化的脉搏,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构建,正是方言诗歌越语言形式本身的深层价值所在。

二、意象建构的传统与现代:从“五行”

到“精神力度”

的升华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构建起诗歌的意境与主题。

《力度》在在意象建构上,既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系统,又融入了现代的思考,实现了从“五行”

物质力度到“精神力度”

的升华,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金木水火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意象,最早可追溯至《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在传统哲学中,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代表着五种不同的属性与力量——水的滋润之力、火的燃烧之力、木的生长之力、金的变革之力、土的承载之力。

《力度》开篇便提及“金木水火土”

,显然是受到了传统五行观念的影响,诗人以这五种物质作为“力度”

的载体,既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认知习惯,又为“力度”

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从诗歌的意象逻辑来看,“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

是对“金木水火土”

力度的延伸与拓展。

诗人先以五行作为“力度”

的具体例证,进而推及“万事物”

,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具有“力度”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格物致知”

的认知路径——通过观察具体事物的属性与规律,进而认识抽象的道理。

在传统诗歌中,这种“以物喻理”

的手法极为常见,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比喻读书的感悟,《力度》则以“金木水火土”

比喻事物的力度,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力度》的意象建构并未停留在传统层面,而是在“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一句中实现了现代性的突破。

“同人比”

明确将“事物的力度”

与“人的力度”

进行对比,而“精神嘅知道嘅”

则将“人的力度”

指向了“精神”

层面。

这一转折至关重要,它使诗歌的主题从对物质力量的探讨,上升到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关注,赋予了“力度”

更丰富的内涵与更深刻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