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于方寸之间见时代深意(2 / 5)

加入书签

乐府中的方言元素,再到近现代胡适、刘半农等学者对方言诗歌的探索,方言始终是诗歌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

树科的《正嘢》继承了这一传统,将粤语与当代生活场景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当代汉语诗歌的语言形态,更以方言为媒介,捕捉到了时代展中个体感知的细微变化,为方言诗歌在当代的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意象构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与互释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往往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与转换来实现。

《正嘢》最精妙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机器人”

与“仪仗队”

两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意象,并将它们置于“春晚”

与“国庆”

两个特定的时间场景中,通过“看到a想到b”

“看到b想到a”

的循环往复,构建起科技与人文、个体娱乐与集体仪式之间的对话与互释关系。

“跳舞嘅机器人”

是当代科技展的典型符号,它出现在“春晚”

这一全民娱乐的舞台上,代表着科技与娱乐的结合,是现代文明中轻松、时尚、充满创新活力的一面。

春晚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承载着全民团圆、辞旧迎新的文化功能,而机器人跳舞这一表演形式,无疑是科技融入大众生活、为传统节日增添现代气息的体现。

在诗人的眼中,这一科技意象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层面,而是引了对另一个意象——“仪仗队”

的联想。

“仪仗队”

则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内涵与集体记忆的意象,它与“国庆”

这一国家庆典紧密相连,代表着国家尊严、集体精神、纪律与力量。

国庆阅兵中的仪仗队,以其整齐划一的步伐、庄重威严的气势,成为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自豪感。

当诗人在国庆看到仪仗队时,又“谂返到”

机器人,这种反向的联想,使得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对话。

从意象的内涵来看,“机器人”

与“仪仗队”

之间存在着诸多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特质。

机器人代表着科技的理性、精准与冰冷,它的动作是程序设定的结果,缺乏人类的情感与主观意识;而仪仗队则代表着人文的精神、情感与温度,它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含着士兵的意志、信念与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两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机器人跳舞时的整齐划一,与仪仗队步伐的精准有序,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机器人所体现的科技进步,与仪仗队所象征的国家展,在时代意义上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诗人正是捕捉到了这种矛盾与统一,通过意象的相互联想,将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娱乐与仪式等多重命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读者对时代展的深层思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向来注重“意与象合”

“情景交融”

,如陶渊明的“菊花”

象征着隐逸情怀,杜甫的“登高”

蕴含着家国之思。

树科的《正嘢》虽然是现代方言诗,但其意象构建却继承了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将“机器人”

与“仪仗队”

这两个现代意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实现了“象”

与“意”

的高度统一。

同时,诗人通过意象的循环联想,打破了传统诗歌意象的单一指向性,使得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展现出现代诗歌的创新活力。

三、时代镜像: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的交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