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于方寸之间见时代深意(3 / 5)

加入书签

/p>

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时代的镜像。

《正嘢》以诗人个体的感知为切入点,通过“春晚”

与“国庆”

两个时间节点的选择,以及“机器人”

与“仪仗队”

两个意象的联想,巧妙地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深刻关联。

“春晚”

与“国庆”

是当代中国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符号,它们分别代表着家庭团圆的民俗节日与国家庆典的政治节日,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与集体情感。

春晚自1983年开办以来,已成为中国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它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文艺节目,展现着中国的文化魅力与社会变迁,是全民共享的娱乐盛宴,承载着个体对家庭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庆则是国家的生日,自1949年以来,每一次国庆庆典都记录着中国的展成就,尤其是国庆阅兵,更是将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承载着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民族自豪感与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人将“机器人”

置于春晚的场景中,将“仪仗队”

置于国庆的场景中,并非偶然。

机器人作为科技产品,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展,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从工业生产走向文化娱乐,成为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

而仪仗队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其每一次亮相都与国家的展紧密相连,从武器装备的更新到队列仪式的完善,都展现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诗人通过个体在这两个特殊时间节点的所见所感,将科技进步与国家展这两个宏大的时代主题,通过“看到机器人想到仪仗队”

“看到仪仗队想到机器人”

的联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宏大的时代主题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在个体的感知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从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来看,《正嘢》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塑造。

诗人的个体联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机器人”

与“仪仗队”

所承载的集体记忆的认知之上。

机器人所代表的科技进步,是全体国民共同经历的时代变迁;仪仗队所象征的国家精神,是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诗人将这些集体记忆融入个体的感知之中,通过个体的视角将其呈现出来,使得集体记忆更加鲜活生动,也让个体感知具有了更广泛的时代意义。

同时,诗人的个体联想也为集体记忆增添了新的内涵,它打破了人们对“机器人”

仅作为科技产品、“仪仗队”

仅作为国家符号的固有认知,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集体记忆的层次与维度。

在中外诗歌史上,以个体感知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不胜枚举。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通过个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艾略特的《荒原》,通过个体的精神困境,折射出一战后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

树科的《正嘢》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与这些经典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以诗人个体的微小感知,捕捉到了时代展的宏大叙事,将个体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展、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展现了当代中国诗人对时代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也让诗歌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重要纽带。

四、诗学价值:短章的艺术魅力与当代启示

《正嘢》作为一短章方言诗,其在诗学层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运用、精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