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机械与肉身的复调(2 / 3)
。
这种时间政治的理解,可参照巴赫金的“时空体”
理论。
在树科笔下,春节的循环时间(自然时间)与国庆的线性时间(历史时间)被技术现代性所统合,形成新的统治时空体。
仪仗队员的身躯作为国家意志的载体,其实与机器人作为程序指令的载体,共享着相同的控制逻辑。
这里可见鲁迅《复仇》中对“看客”
心理的现代变奏:当观众在春晚欣赏机器人舞蹈,在国庆围观仪仗队分列式,其实都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集体无意识仪式,而诗人通过“谂到”
“谂返”
的联想链条,刺破了这场仪式的幻觉本质。
四、岭南诗学的现代性转换
将这诗置于岭南文学传统中考察更具深意。
从六祖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的禅机,到陈白沙“以自然为宗”
的心学,岭南思想素来重视主体意识的觉醒。
树科此诗延续了这一脉络,但将观照对象从自然景物转向技术景观。
在韶关沙湖畔写就的这诗,地理上靠近禅宗祖庭南华寺,精神上也承接了“顿悟”
的传统:诗人通过两个日常场景的突然并置,实现了对技术本质的刹那洞见。
这种现代性转换令人想起另一位粤语作家西西的《我城》,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不再如西西那样用童稚化叙事消解政治沉重,而是以冷静的意象碰撞展现存在的荒诞。
诗中“正嘢”
这个标题尤其值得玩味,粤语中“正”
既可表示“正宗”
“美好”
,也暗含“正规”
“正式”
的体制化意味。
诗人用这个充满张力的标题,暗示所谓“正宗”
的现代性生活,实则充满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种反讽艺术接近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通过打破观众的习惯性认知,促使重新审视看似自然的社会现象。
五、诗歌形式的哲学隐喻
这仅四行的短诗,在形式上本身就是对现代性困境的隐喻。
诗歌的极端简洁与表现主题的复杂深刻形成反差,恰如当代生活中信息爆炸与意义匮乏的悖论。
第二段对第一段的重复变奏,模仿了机械复制的逻辑,但这种模仿中又包含着差异(“仪仗队”
与“机器人”
的顺序颠倒),正如本雅明所说,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灵晕”
正在于细微的差异性中。
这种形式设计令人想起庞德《在地铁站》的意象并置,但树科的创新在于加入了时间维度(春晚与国庆)和政治维度。
两个意象的互文关系,构成德勒兹所说的“根茎式”
思维模型——没有中心节点,只有无限连接的网络。
这种结构反抗着线性进步史观,揭示出所谓现代性不是单向进化,而是各种力量交织的复杂场域。
诗歌结尾的省略号尤为精妙,既暗示这种联想循环的无限延续,也为读者留下参与解读的空间,实现了罗兰·巴特所倡导的“作者之死”
的阅读民主化。
结语
树科的《正嘢》以其凝练的诗性智慧,在机器与肉身、技术与传统、国家与个体的多重张力中,开辟了当代诗学的新路径。
这诗的价值不仅在于用粤语写作的地域性坚守,更在于它成功将岭南文化的禅悟传统创造性转化为应对技术危机的诗学武器。
在全民狂欢技术奇观的今天,诗人以清醒的洞察力提醒我们:当仪仗队与机器人相互成为镜像,或许正是重新思考“何以为人”
的时刻。
这诗犹如本雅明寓言中的“历史天使”
,在技术进步的风暴中回凝视废墟,用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