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月光歌诗论诗学赏析(2 / 4)

加入书签

p>

或指现实之困顿,或喻文化之荒芜,但诗人以“唱粤曲”

回应,展现出一种“在废墟上起舞”

的坚韧与乐观。

“月光光,照八方,江湖海,天地畅”

——此四句如童谣般朗朗上口,却蕴含宏阔宇宙观。

“月光光”

为岭南童谣经典起句,唤起集体记忆;“照八方”

则将月光升华为普照万物的神圣之光,具佛教“光明遍照”

之意味;“江湖海”

由近及远,从人间烟火延伸至天地自然;“天地畅”

三字,意境全出——天地之间,因月光而通透,因诗意而自由。

此非仅写景,更是写心,写一种与宇宙共鸣的生命状态。

“阿哈啊,睇月光,听月光,谂月光,舞月光”

——“阿哈啊”

为粤语感叹词,似无意义,实则为情感的自然喷,如《诗经》之“噫嘻”

,是灵魂的顿悟与欢愉。

“睇、听、谂、舞”

四动词,层层递进:从视觉到听觉,从理性思索到身体律动,人与月光完成从观看到融合的全过程。

这不仅是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天人合一”

的修行。

结尾“月光万岁喜洋洋”

,以民间贺词收束,看似通俗,实则深意无穷。

“万岁”

非帝王专属,而是对永恒之美的礼赞;“喜洋洋”

则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如粤剧终场,锣鼓齐鸣,万民同庆。

32隐含意义:月光作为文化救赎的象征

《月光歌》表面写月,实则写心;表面咏景,实则抒怀。

其深层意涵,在于以“月光”

为媒介,完成对文化断裂的弥合与精神失落的救赎。

“古有丝竹”

与“今唱粤曲”

的对比,不仅是时间的对照,更是文化传承的隐喻。

丝竹代表精英文化,粤曲则属民间艺术,诗人将二者并置,意在强调: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庙堂,而在民间,在日常的吟唱与记忆中。

即便“穷景”

,只要粤曲仍在,月光仍在,文化之火便不灭。

而“月光”

作为核心意象,已越自然物象,升华为文化符号。

它既是岭南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也是心灵净化的象征。

在喧嚣都市中,月光成为唯一不被资本与权力污染的“净土”

诗人通过“睇、听、谂、舞”

四重维度,引导读者在月光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观看,到聆听,到思考,最终以身体回应,实现“身心合一”

的审美越。

四、诗歌艺术特色赏析

41音韵与格律:粤语声调的诗意交响

《月光歌》在音韵上极具粤语诗的独特魅力。

粤语九声六调,入声短促,平仄分明,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性。

诗中“月光光”

三字皆为阴平,音调高扬,如月升东山;“照八方”

中“照”

为阴去,“八”

为入声,“方”

为阴平,形成“降—顿—升”

的节奏,如月光洒落,有顿挫之感。

“江湖海,天地畅”

一句,“海”

为上声,“畅”

为去声,音调由低转高,配合“畅”

字的开阔意境,听觉与语义高度统一。

而“阿哈啊”

三字,全为口语感叹,音调起伏如波浪,极具即兴感与生命力,使诗歌摆脱书面语的僵化,回归口语的鲜活。

格律上,诗歌打破传统近体诗的严整,采用“自由体+童谣体”

的混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