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粤语诗中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原乡(2 / 4)

加入书签

,作为北宋都城,开封孕育了柳永、周邦彦等婉约派词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的盛况,让开封成为市井诗歌的源地;“临”

则指向“临安”

(今杭州),南宋时期,临安虽为偏安之都,却诞生了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他们的诗词中饱含着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为“诗国”

注入了坚韧的精神力量。

这两座城市的选择,弥补了长安所代表的盛唐气象之外的诗歌维度,展现了中国诗歌从豪放到婉约、从盛世到乱世的完整脉络。

北平(今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是中国诗歌的集大成之地。

元曲的兴起、明清诗词的传承,让北平成为诗歌传统的延续者;而近代以来,北平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白话诗的诞生在此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新纪元。

诗人将北平纳入“诗国”

的坐标,既是对诗歌传统的尊重,也是对诗歌创新精神的肯定,让“诗国”

的空间建构跨越了古代与现代,形成了完整的时间闭环。

更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结尾“我企喺布达拉宫挥手……”

一句,将“诗国”

的空间从传统的中原城市拓展到了藏区的布达拉宫。

这一空间的延伸,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暗示“诗国”

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存在于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的心中。

布达拉宫作为藏文化的象征,与长安、北平所代表的汉文化形成呼应,展现了中国诗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诗国”

不仅是汉文化的结晶,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成果。

这种空间的拓展,让“诗国”

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诗歌的精神力量越了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问答形式的诗学价值:对话中的精神传承

《我哋嘅诗国》采用问答形式展开,这种形式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却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

从中国诗歌传统来看,问答体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伐檀》《硕鼠》,通过问答揭示社会现实;而在乐府诗中,问答体更是成为叙事的重要手段,如《木兰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通过问答推动情节展。

树科借鉴了这一传统形式,却赋予其新的内涵——问答不再是为了叙事或揭示现实,而是为了传递诗歌精神的传承。

诗中的对话双方,叶文福老师与诗人,代表了诗歌精神的两代传承者。

叶文福作为当代着名诗人,其作品中饱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是诗歌传统的坚守者;而诗人树科作为后辈,通过与叶文福老师的对话,展现了年轻一代对诗歌传统的认同与传承。

“叶文福老师问过我”

“佢又问”

“佢习惯嘅微微笑笑点头”

等细节,构建了一幅温馨的师生对话场景,这种场景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流,更是诗歌精神从一代到另一代的传递。

从诗学理论来看,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对话,通过对话实现思想的交流与传承。

《我哋嘅诗国》中的问答,正是一种“诗性对话”

——叶文福老师的问题,是对诗歌精神的追问;诗人的回答,是对诗歌传统的回应。

这种对话没有激烈的争论,只有平和的交流与默契的认同,如“佢习惯嘅微微笑笑点头”

,一个简单的动作,却传递出两代诗人对“诗国”

的共同认知,这种默契本身就是诗歌精神传承的最好证明。

此外,问答形式还让诗歌具有了开放性。

叶文福老师的问题“你最钟意世界上嘅边国?”

“诗国喺边度?”

,不仅是对诗人的提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