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性的复魅(1 / 3)
方言的抵抗与诗性的复魅
——论树科《噈信仰cp好啦》中的语言政治与信仰重构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犹如一座孤岛,既承载着古老语言的记忆,又直面现代性的冲击。
树科的《噈信仰cp好啦》以其独特的方言表达和尖锐的文化立场,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当代精神困境的窗口。
这诗表面上是对"
信仰"
概念的辩驳,实则是一场关于语言权力、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的多声部对话。
当普通话成为国家通用语言的今天,粤语写作本身已成为一种文化抵抗的姿态,而树科选择用这种被边缘化的语言形式探讨"
信仰"
这一核心命题,构成了双重意义上的抵抗诗学。
方言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在诗中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
"
噈"
、"
唔喺"
、"
嘟"
等粤语特有词汇的使用,绝非简单的语言装饰,而是对标准化汉语霸权的挑战。
法国思想家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提出的"
少数文学"
理论恰可解释这一现象——少数族群通过主导语言中的方言变异,创造自己的表达空间。
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如"
喺"
对应文言"
在"
)与现代网络用语("
cp"
)的并置,形成了一种时间的褶皱,让古老的语言形式获得了当代的生命力。
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诗中"
中华自古,嘟冇信仰"
这一论断的隐性反驳——如果一种语言能够跨越千年仍保持其核心特质,其背后必然存在着某种持久的信仰体系。
诗歌开篇即以排比句式解构了信仰的物质化理解:"
信仰,信仰唔喺钱!
信仰,信仰唔喺物!
"
。
这种反复强调的否定修辞,令人想起《圣经》十诫中的"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的禁令。
在消费主义将一切神圣事物降格为商品的今天,诗人试图恢复信仰的非物质性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
信"
字从"
信仰"
一词中剥离出来单独强调:"
谂钱要物,噈系个信字"
。
这种字词拆解的技术,暗合中国古代文字学的传统,如《说文解字》对"
信"
的解释:"
诚也,从人从言"
。
诗人似乎在暗示,真正的信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承诺中,而非物质交换里。
诗中"
砖家"
意象的出现,标志着论辩对象的明确化。
将"
专家"
故意误写为"
砖家"
,通过谐音完成了对知识权威的祛魅。
这些"
胡言乱语"
的制造者声称"
中华自古,嘟冇信仰"
,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深刻焦虑。
从梁启的"
中国无宗教"
论到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种自我否定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史的一条暗流。
诗人用粤语口语"
嘟"
(意为"
都"
)来强化反驳语气,方言在此成为抵抗主流叙事的武器。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