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解构与越(6 / 8)
阳明提出“心即理”
,认为“心”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道德伦理的根源,个体的“心”
具有越外在束缚的力量。
树科对“心水”
与“心术”
的追问,正是对王阳明“心学”
的现代呼应——他试图引导读者摆脱对外在“心意”
与“计谋”
的依赖,回归“心”
的本质,通过“心”
的力量实现对现实困境的越。
在提出疑问之后,树科给出了“仲有一招半式: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的答案。
“心度”
(sa1dou6)在粤语中意为“心里、内心”
,“心度冇世”
即“内心没有世界”
,“世界消失”
则是“内心没有世界”
的必然结果。
从表面上看,“内心没有世界”
似乎带有消极避世的意味,但深入解读便会现,这并非真正的“无世”
,而是一种越了世俗功利观念的精神境界——个体不再以世俗的标准(如金钱、权力、地位)看待世界,不再被世俗的困境(如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社会不公)所困扰,从而实现了“世界消失”
的精神突围。
这种精神境界,与禅宗的“明心见性”
思想具有深刻的契合——禅宗强调通过“明心”
(领悟自己的本心)来“见性”
(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摆脱烦恼,获得解脱。
树科提出的“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正是通过“明心”
来实现对世俗世界的越,达到“见性”
的精神境界。
从诗学角度来看,“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的表达还具有强烈的意象性与留白性。
“世界消失”
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世界消失,而是指个体精神世界中世俗世界的消失,这种表达既抽象又具象——抽象在于它无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具象在于它能够让读者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到这种精神境界。
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正是诗歌意象的核心特质。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诗歌的意义在于其意象的张力,这种张力能够让读者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共鸣。”
树科通过“世界消失”
的意象,构建起一种极具张力的诗性空间,让读者在感受这种精神境界的同时,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此外,“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中的省略号,还赋予了诗歌强烈的留白性。
省略号的运用,既表明这种精神境界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正的精神境界往往越语言的局限;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对“世界消失”
之后的精神境界进行补充与延伸。
这种留白性,恰恰体现了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美学特质。
从中国古典诗学来看,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正是对这种留白性的最好诠释——诗歌不直接描绘某种意境,而是通过间接的表达让读者自行领悟,从而达到“尽得风流”
的美学效果。
树科对省略号的运用,正是吸收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这种美学思想,让《谂谂计仔》在现代方言诗歌的语境下,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
进一步来看,“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