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方言诗韵中的认知突围与诗意重构(2 / 5)

加入书签

后的释然与无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同己己”

即“和自己”

,这种简洁的表述方式,既符合粤语的语言习惯,又增添了诗歌的亲切感;“心度谂到”

则是“心里想到”

的意思,“心度”

这一粤语特有的方位表述,将抽象的“心里”

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想象过程。

这些粤语词汇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高度契合,诗人对“玩”

“见识”

“旅行”

的喜爱,以及最终现“心之所想”

与“眼之所见”

“一模一样”

的失落与顿悟,都通过这些鲜活的粤语口语自然流露,无需过多的修饰与解读,读者便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从诗学理论来看,树科在《身边嘅风景》中对方言的运用,体现了“回到事物本身”

的诗学追求。

海德格尔曾提出“诗意地栖居”

,强调人应当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与世界建立起诗意的联系。

而方言作为贴近生活本真的语言形态,正是诗人回归事物本身、捕捉生活诗意的重要媒介。

通过粤语口语的运用,树科将诗歌从抽象的概念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诗歌扎根于岭南地域的生活土壤,展现出生活最本真的面貌与情感最真实的状态。

这种方言诗学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更让诗歌重新获得了与普通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命力,使诗歌不再是高悬于生活之上的精致艺术品,而是能够融入日常、触动人心的情感载体。

二、引经据典: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的对话交融

引经据典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它能够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下的生命体验相连接,为诗歌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在《身边嘅风景》中,树科巧妙引用“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

这一传统俗语,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见识”

“旅行”

的认知进行对话交融,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语境,使诗歌在看似简单的叙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考。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广为流传的俗语,其最早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老子》中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畅,人们获取知识与了解外界的途径相对有限,而“秀才”

作为掌握文化知识的群体,通过阅读书籍、研习经典,能够越地域的限制,了解天下大事与世间道理。

这一俗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强调了知识学习与内心思考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内在的认知提升,能够弥补外在空间移动的不足。

树科在诗中将这一俗语改为粤语表述“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

,既保留了俗语的核心意涵,又融入了粤语的地域特色,使传统智慧以更贴近诗人自身文化背景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诗歌中,诗人童年时期“细细个,噈信”

这一俗语,将传统智慧与个人的童年认知相结合。

童年时期的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尚处于懵懂阶段,传统俗语所传递的观念便成为其认知世界的重要参照。

诗人“不知几钟意去玩去见识,去旅行”

,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正是基于对“见识”

的追求,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的俗语,则在其内心深处埋下了“内心认知可以越外在旅行”

的种子。

随着经历的增多,诗人“卒之次次同己己唔使睇到嘅心度谂到嘅有模有样,一模一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