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粤语诗学与日常的神圣性(2 / 2)

加入书签

循环)。

这种杂交诗体正如巴赫金所说的“杂语”

(heterog1ossia),在单一文本中容纳多重语言意识。

该诗的时空标注“《诗国行》2o25726粤北韶城沙湖畔”

本身即具深意。

韶关作为六祖惠能弘法之地,是禅宗“不假外求”

思想的祥处;沙湖的岭南水乡意象又与诗中“三江”

呼应。

这种时空锚点将瞬间感悟纳入历史长河,使口语诗歌获得史诗般的厚重感。

纵观全诗,树科成功实现了粤语诗歌的本体论突破:一方面坚持方言的在场性(如“乜嘢”

“噈似”

等语气词的不可译性),另一方面又越地域限制,触及人类普遍的认知困境。

这种“在地的普世性”

(g1o)正是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走向。

该诗启示我们:真正的诗国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用母语构建的日常风景之中;当诗人以粤语说出“牛皮唔喺吹嘅”

时,他实际上在践行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的创作理想——只不过这次,千古诗心被装进了广府街巷的烟火人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