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粤语诗学与日常的神圣性(1 / 2)
粤语诗学与日常的神圣性
——以树科《身边嘅风景》为镜的诗学考察
文元诗
在汉语诗学的宏大谱系中,粤语诗歌始终以一种坚韧的方言美学挑战着官话书写的垄断性。
树科的《身边嘅风景》恰如一枚棱镜,折射出岭南诗学特有的在地性与验性。
这诗表面以俚俗粤语写就,内里却暗合中国诗学“即目即事”
的传统——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
到王阳明“心外无物”
,皆在粤语的口语节奏中获致当代回响。
节“唔知做乜嘢鬼唔知喺鬼迷心窍咗”
以双重否定建构悬疑语境,看似混沌的表述实则暗藏诗学机锋。
“撞邪”
作为岭南民间信仰的特定意象,与屈原《九歌》中“灵偃蹇兮姣服”
的巫觋传统形成互文,使日常经验瞬间蒙上自然色彩。
这种鬼魅化叙事恰是粤语诗歌的重要特征:既承袭楚辞瑰奇想象,又融合广府民俗的现世鬼魅学。
诗人旋即引入童年经验“细细个,噈信: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
,此处化用的谚语实则解构了传统认知范式。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强调精神游弋的可越物理空间,而树科以粤语俚俗性消解了这种精英主义叙事。
“秀才”
在此并非士大夫象征,而是每个普通粤语使用者的精神原型,暗示知识获取的民主化进程。
第二段叙事视角生微妙转换:“不知几钟意去玩去见识,去旅行”
采用儿语式重复,暗合维柯《新科学》所述原始诗性思维。
但诗人旋即揭示认知悖论——“卒之次次同己己唔使睇到嘅心度谂到嘅有模有样,一模一样”
。
这组排句完美诠释了现象学“意向性”
概念: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内心图景与外部世界存在先验统一性。
王阳明《传习录》“岩中花树”
公案在此获粤语诗学阐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的哲学命题,被转化为“心度谂到嘅”
与现实“一模一样”
的方言表达。
结尾的狂欢式宣言尤具诗学价值:“嘻嘻,牛皮唔喺吹嘅”
以市井俏皮话解构传统诗教的庄严性,这种诙谐美学源自岭南木鱼书、粤讲等民间说唱传统。
而“三江!
岭南!
诗国……”
的排比,实则构建了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叠印地图。
韩愈贬谪岭南时“好收吾骨瘴江边”
的荒蛮意象,在此被重构为诗意盎然的“诗国”
。
这种地域认同的文学建构,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的瑰宝》中指出的:地方性写作往往是对中心书写的创造性偏离。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标题“身边嘅风景”
的哲学解构。
“身边”
暗示现象学的生活世界(leben91e1t),“风景”
则对应中国画论的“可游可居”
。
但粤语语气助词“嘅”
颠覆了静态观照,使风景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恰与海德格尔“在世存在”
(-der-91e1t-se)概念暗合:人不是客观世界的观察者,而是参与意义生成的存在者。
从诗体学角度考察,树科创造性融合了三种传统:一是岭南竹枝词以俗语入诗的特征,二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元叙事技巧(诗中反复出现的“谂”
“知”
等认知动词),三是后现代式的语言游戏(如“鬼迷心窍”
与“撞邪”
的语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