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知行存在论诗学与声景叙事(2 / 2)

加入书签

的判断动词“喺”

(是)与体貌助词“咗”

(了)的搭配,赋予其现代存在论色彩。

助词“咗”

表示的完成体,标志着认知已通过行动转化为确凿的存在,这正是对阳明“知行合一”

最精妙的诗学诠释。

四、粤语诗学与心学的当代融合

《知行》的创作实践彰显了方言写作的哲学承载力。

粤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如“谂”

见于《诗经·小雅》“岂不怀归)”

)与独特语法结构,使其能构建更贴近古典心学的语义场。

同时,粤语连绵词“嘻嘻”

与语气助词“噈”

的运用,又为心学注入当代市井生活气息,这种雅俗融合正是对阳明“不离日用常行内”

诗学观的实践。

在现代汉诗普遍陷入语言狂欢的背景下,树科的创作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方言的声音特质重建诗与思的原始关联。

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的,语言不是工具而是存在模式,《知行》的粤语叙事恰恰让阳明心学在声音景观中重新鲜活起来。

结语:

树科《知行》通过粤语声景叙事,实现了对阳明心学的当代诗学转换。

诗中“声调-意义-存在”

的三位一体结构,不仅拓展了方言写作的哲学深度,更提示了现代汉诗重建精神维度的可能路径。

这种创作实践证明,区域性语言恰恰能越地域性,抵达人类普遍的认知诗学境界,这正是“越方言越世界”

的辩证体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