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方言诗学的跨文明对话(2 / 2)

加入书签

模式,诗歌通过"

我哋可以大同"

(ngo5dei6ho2ji5daai6tung4)的饮食隐喻,建构起列斐伏尔"

空间生产"

理论的方言版本。

粤语特有的量词系统(如"

嘟喺人"

的"

嘟"

)形成罗兰·巴特所谓的"

第三意义"

,使日常语法获得对抗文化霸权的微观政治能量。

六、声调地理学的启示

该诗的革新性在于将粤语声调转化为文化地形图。

当普通话的四声在"

世界"

(sai3gaai3)一词中趋于平缓时,粤语的第三声(中入)与第六声(低去)形成声学意义上的深v峡谷。

这种音调落差恰似霍米·巴巴所说的"

文化混杂性"

(hybridity)的声学呈现,在"

你哋企喺西方"

(nei5dei6kei5hai2sai1fong1)的升降调中,完成对西方线性进步史观的音位学解构。

结语:这用粤语写作的诗歌,在音韵褶皱与语法裂隙中构筑起文化抵抗的微观堡垒。

当诗人宣称"

宇宙喺大家嘅"

时,他不仅在使用方言,更在激活一种被普通话叙事遮蔽的文明记忆——那种源自南越王墓刻符、经过陈白沙"

自得之学"

淬炼、最终在梁启"

诗界革命"

中初见端倪的岭南诗学传统。

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创作实践,或许正在重写宇文所安《中国"

中世纪"

的终结》中未能触及的南方叙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