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道通嘅太极八卦与诗国行的诗学重构(2 / 2)

加入书签

诗学对话。

四、方言诗学的接受困境与突围路径

尽管粤语诗学在语音韵律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传播仍面临"

方言壁垒"

的挑战。

树科在《诗国行》中采用"

注释体"

写作策略,对"

叻人伏羲女娲"

等文化符码进行自注,这种"

元诗学"

实践有效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

同时,诗人通过"

童谣+手势"

的互动教学法(如《粤语童谣》的传播案例),构建起方言诗学的教育传承体系。

在媒介层面,诗人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特性,将《鸿雁传书》等篇章设计为"

时空交响"

的互动文本。

这种跨媒介写作,既保留了粤语吟诵的呼吸韵律(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还原胸腹呼吸信号),又融入了文本链接的现代特性,为方言诗学开辟了新的传播维度。

五、结论: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树科的粤语诗实践,本质上是一场"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运动。

通过将《周易》哲学、神话原型与现代科技概念进行方言转译,诗人既延续了郭沫若《女神》的宇宙意识,又展了昌耀诗歌的哲学深度。

这种转化在语音层面体现为对粤语"

入声短促急疏藏"

特性的充分运用,在意象层面则表现为"

太极图象"

与"

量子世界"

的跨时空对话。

当我们在2o25年重读这些作品时,其价值不仅在于文本本身开创的"

思想抒情诗"

范式,更在于诗人提供的东方智慧解决方案——如何让传统诗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保持"

用意象焊接受损世界"

的精神实践。

这种实践,正是对布罗茨基"

诗歌是语言最高形式"

命题的最好回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