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方言的抵抗和诗意的重生(2 / 3)
的不仅是具体互动的有无,更是存在本身的确证问题。
"
即系讲,有冇碰撞仲系话,有冇接触郁到……"
这里的"
碰撞"
与"
接触郁到"
(触动)构成物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双重隐喻。
物理学家用粒子碰撞解释物质构成,诗人却将这种科学话语转化为情感互动的诗意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
郁到"
既有"
动到"
的本义,也暗含"
内心触动"
的引申义,这种语言的多义性为诗歌打开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提出的"
对话理论"
在此显现:诗中"
你讲咯,有冇?我话哈,有冇……"
的轮番问答,构建了主体间性的交流场域,而"
有冇"
的开放性则保证了这种对话的未完成状态。
诗歌结尾"
你知嘅……"
(你知道的)的暧昧表述,将答案交还给对话者与读者。
这种留白手法令人想起禅宗公案的不立文字,也呼应了海德格尔对"
沉默"
价值的强调。
当现代社交被简化为电子屏幕上的二进制交流(有无,已读未读),树科通过方言的模糊性重建了人际交流的神秘维度。
法国哲学家梅亚苏在《有限性之后》中论述的"
偶然性必然性"
,在此转化为"
有冇"
背后那个既确定又不确定的存在之谜。
三、形式革命:粤语诗歌的现代性突围
《有冇》的形式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先是以口语节奏打破书面语桎梏。
诗句长短交错,"
咯"
、"
哈"
、"
嘅"
等语气词的灵活运用,使文本获得接近日常对话的鲜活韵律。
这种"
声音写作"
实践呼应了美国诗人威廉斯"
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
的美学主张,让诗歌重获口头传统的即时性。
其次是标点符号的诗学化运用。
诗中省略号出现四次,构成呼吸般的停顿节奏。
特别是结尾"
有冇……你知嘅……"
的双重省略,既模拟了欲言又止的真实对话状态,又在视觉上形成意义延展的空间。
法国诗人马拉美对"
空白"
的崇拜在此得到跨文化回应,这些省略号成为读者参与意义建构的邀请函。
第三是词汇系统的有机构建。
诗歌前半部分拒绝的科技词汇(电子、粒子)与后半部分采用的本土表达(有冇、郁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词汇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诗学宣言。
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
陌生化"
理论在此显现:通过方言的运用,树科使被标准汉语常规化的表达重新变得陌生,从而恢复人们对语言的新鲜感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
镜像"
与"
屏幕"
的缺席宣告。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通过他者构建自我认知,而当代人更多是通过电子屏幕确认存在。
诗人拒绝这种异化认知途径,选择回归最本真的方言对话,这种选择本身就具有现象学"
回到事物本身"
的意味。
当社交媒体将人际关系简化为点赞数与评论量,《有冇》中那个未被科技中介的"
你我"
对话,反而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