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方言的抵抗和诗意的重生(1 / 3)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论树科粤语诗《有冇》的语言政治与存在探询
文诗学观察者
在标准汉语诗歌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树科的《有冇》以其鲜明的粤语表达构成了一种语言意义上的"
异托邦"
。
这诗表面上探讨的是人际关系的可能性问题,实则通过方言的诗学化运用,完成了一场对语言霸权与存在本质的双重叩问。
全诗仅十二行,却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语义场域,其中"
有冇"
(有没有)这一粤语特有表达的重复出现,不仅作为诗眼统摄全篇,更成为理解当代方言诗歌抵抗逻辑的关键密码。
一、语言政治:粤语入诗的抵抗美学
"
唔讲电子,粒子唔话镜像,屏幕……"
开篇的否定句式立即确立了诗歌的抵抗姿态。
诗人拒绝使用科技时代的流行词汇(电子、粒子),也拒绝讨论虚拟现实的产物(镜像、屏幕),这种有意的词汇筛选暗示着对某种标准化表达的疏离。
粤语书写在此不仅是表达工具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
法国思想家布迪厄在《语言与象征权力》中指出:"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权力斗争的场域。
"
当标准汉语成为官方语言和教育体系中的"
合法语言"
,方言便自然沦为被压抑的"
语言惯习"
。
树科以粤语入诗,正是对这种象征性暴力的温柔反击。
诗中"
噈讲你,喺可能噈话我,嘟可能……"
的表述,通过粤语特有的副词"
噈"
(就)和语气词"
嘟"
(都)构建了一种标准汉语无法复制的韵律节奏。
粤语保留的古汉语入声字和九声调系统,使"
喺可能"
(在可能)与"
嘟可能"
(都可能)之间形成微妙的声音对应,这是普通话四声系统难以企及的音乐性。
香港学者也斯曾言:"
粤语诗歌不是方言文学,而是汉语诗歌的另一脉络。
"
《有冇》延续了粤语诗歌传统,在声音政治学层面拓展了现代汉诗的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科技词汇的拒斥与对方言的坚持构成有趣的互文。
在全球化语境下,英语科技词汇通过普通话中介大量涌入汉语体系,而方言则成为本土经验的最后堡垒。
"
电子"
、"
粒子"
、"
镜像"
这些无地域特征的词汇被主动过滤,代之以"
有冇"
、"
噈"
、"
喺"
等扎根岭南文化的表达,诗歌由此完成了从工具性语言向文化性语言的过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之家"
的命题在此获得新解:对树科而言,粤语才是岭南人真实存在的语言家园。
二、存在之问:"
有冇"
的哲学维度
诗歌标题"
有冇"
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其哲学内涵远字面意义。
"
有"
与"
冇"
的二元对立构建了一个存在论的追问框架。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
有无相生"
的命题与《易经》阴阳互济的思想,在此被转化为现代人际关系中的可能性探讨。
诗人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