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方言的诗学抵抗与存在之问(2 / 2)
”
(haa2)、“嘅”
(3)的运用,使疑问句呈现多重情感层次:既有试探性的催促,又有迟疑的回应,最终归于欲言又止的暧昧。
这种语言效果在标准汉语中难以完全再现,正是方言的诗学优势所在。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这种悬置迫使读者进行意义填充。
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在此显现:每个读者都需用自己的经验回答“有冇”
之问。
而粤语读者与非粤语读者将面临不同的解读路径——前者能通过语音特质捕捉更细腻的情感波动,后者则需通过注释进入文本,这种双重解读空间恰是方言诗歌现代性的体现。
四、冷抒情与岭南诗学传统
《有冇》的冷抒情风格令人想起岭南诗学自张九龄以来的“清淡”
传统。
但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山水意象,树科将现代科技元素纳入抒情系统,形成独特的“科技冷抒情”
。
诗中所有意象都经过低温处理:电子、粒子自带物理学的冷感,镜像与屏幕则折射虚拟世界的疏离。
就连本应温暖的人际对话,也因“有冇”
的反复质疑而保持审慎距离。
这种抒情方式与粤语本身相对冷静的语感相得益彰——粤语保留入声字短促的收音,如“噈”
(ek1)、“咯”
(1ok3)等字都以爆破音结尾,天然形成情感克制效应。
但冷抒情之下暗藏热切追问。
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拖音字(如“嘅”
字的延长感)在冷峻中注入暖色,最终在“你知嘅”
的尾句中实现温度回升。
这种冷热交替的语言张力,正是诗歌越科技异化、重返人性温度的隐喻性努力。
五、方言写作的现代性困境与突破
《有冇》的创作实践回应了方言诗歌的核心争议:如何避免沦为民俗标本而获得现代性表达?树科的策略是通过方言承载普世性哲学思考。
全诗虽用粤语,但探讨的是全球共存的科技伦理问题;虽植根岭南文化语境,但运用的是后现代诗歌的碎片化手法。
这种“本土语言-全球议题”
的辩证结构,为方言诗歌提供了生存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表的时空标注——“2o25722粤北韶城沙湖畔”
。
这个精确到地理坐标的时间锚点,暗示了诗歌与特定文化土壤的关联。
韶关作为粤语北上传播的第一站,既是语言交界地带,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区。
选择在此地标注创作渊源,凸显了诗人对方言地理学的自觉意识。
结语:在数码吞噬肉身的时代,《有冇》以粤语特有的语言肌理,守护了诗歌作为存在之思的本真状态。
它证明真正的诗性语言永远生长在生存经验的根部,而方言正是最贴近这片土壤的耕种方式。
树科的实践启示我们:诗歌的现代性不在于对科技词汇的简单挪用,而在于如何用最贴近生命本源的语言,对时代进行本质性的诘问。
当标准语在科技狂欢中逐渐失去痛感时,方言或许正是唤醒诗歌神经末梢的那一剂良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