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火红花语与时代回响(2 / 5)

加入书签

史时期的主体形象,承载着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集体记忆,是“火红年代”

的核心推动者;“生产力”

则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关键纽带,既包含了工农兵所代表的传统生产力,也预示着新的生产力形态的出现;而“ai”

的登场,则将诗歌的视野拉向未来,展现出科技时代的全新图景;最终,“全人类”

的出现,将个体、群体的命运与人类的共同未来相连,实现了主体形象的终极升华。

这种从“工农兵”

到“全人类”

的主体延伸,与从“年代”

到“地球”

的空间拓展形成呼应,共同构建起“历史—现实—未来”

的时间维度与“个体—群体—人类”

的主体维度相交织的立体意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ai”

之后使用了“啊”

这一语气词,这一看似细微的语言处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在粤语中,“啊”

作为句末语气词,往往带有感叹、咏叹的意味,既表达了诗人对ai时代到来的惊叹与期待,也暗含了对科技展与人类命运关系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火红”

意象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温度与张力,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言:“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我们只觉得兴高采烈,如醉如痴,这时美感经验已达到了最高点。”

“啊”

的使用,正是诗人进入“如醉如痴”

的美感经验的直接体现,也将读者带入这种情感氛围之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

二、方言诗学的审美特质:粤语韵律中的文化认同与诗性表达

《全球山河一片红》作为一粤语诗,其方言特质不仅是语言形式的选择,更是文化认同与诗性表达的重要载体。

粤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同于普通话的审美可能性。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方言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语言的多样性”

,更在于“通过方言的独特韵律与文化记忆,构建起地域文化与全球视野的对话”

,《全球山河一片红》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语音韵律来看,粤语的九声六调赋予诗歌独特的音乐美。

普通话只有四声,而粤语的九声六调使得诗句在朗读时具有更丰富的声调变化,形成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全球山河一片红》全诗共八句,每句末尾的“代”

(doi6)、“河”

(ho4)、“国”

(g91ok3)、“球”

(kau4)、“兵”

(bg1)、“力”

(1ik6)、“啊”

(aa3)、“类”

(1eoi6),在粤语声调中呈现出多样的组合,既有“河”

(ho4)与“球”

(kau4)的平声呼应,也有“国”

(g91ok3)与“力”

(1ik6)的入声顿挫,还有“啊”

(aa3)的轻声咏叹,形成了错落有致的音乐节奏。

这种音乐美与诗歌的情感表达相契合,前四句的平声较多,营造出开阔、舒展的氛围,与“山河”

“地球”

的宏大空间相匹配;后四句则入声与轻声交替,既体现了“工农兵”

的坚毅(入声),也表达了对“ai”

与“全人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