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根喺边度鉴赏 粤语书写中的根系追寻与历史记忆(3 / 3)
。
"
约冇定数嘅祖先"
这样的表述,承认了历史记忆的不完整性和选择性,这与当代历史哲学中关于"
记忆的建构性"
理论不谋而合。
同时,"
五十二万公婆"
这样的夸张数字,又暗示了历史记忆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记忆的微观视角之间的张力。
身份认同问题是诗歌的深层主题。
"
根喺边度"
(根在哪里)的追问,本质上是对"
我是谁"
、"
我们从哪里来"
的哲学思考。
诗歌给出的答案具有开放性:根系既是生物学的("
十八代以上嘅祖宗"
),也是文化的("
壶口,中原"
);既是地方的(粤北韶城),也是民族的("
江南西北东"
)。
这种多重根系论,打破了单一身份认同的局限,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将粤语本身作为文化根系的一部分。
通过粤语书写,诗人不仅表达内容,也通过形式本身确认了粤语文化的合法性和价值。
这种语言自觉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挑战了以普通话为中心的单一语言文化观,主张语言多样性的文化生态。
五、结语:根系书写的当代意义
树科的《根喺边度?》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和深刻的历史意识,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全球化与地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日益成为文化议题的今天,这种根系书写具有特殊的当代意义。
从文学创作角度看,这诗证明了方言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独特价值。
粤语丰富的词汇系统、音韵特点和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诗人没有刻意将粤语"
翻译"
成普通话,而是忠实于方言本身的表达逻辑,这种语言自信值得称道。
同时,诗歌将方言表达与普遍性主题相结合,使地域性书写获得了更广泛的共鸣。
从文化研究视角看,《根喺边度?》呈现了一种"
根系文化"
的现代形态。
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人们对确定性和归属感的渴望反而更加强烈。
诗歌通过追溯家族和文明的历史根系,为当代人的身份焦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
这种解答不是封闭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它承认根系的多重性和流动性。
最后,从诗学展角度看,这作品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现形式。
它证明,现代诗歌不必局限于普通话的单一表达,方言同样可以承载现代思想和情感。
这种探索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其他方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根喺边度?》以其质朴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成为当代粤语诗歌的重要作品。
它提醒我们:在追寻未来的同时,不要忘记回望来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应当珍视自己的文化根系。
这种根系意识,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精神坐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