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根喺边度鉴赏 粤语书写中的根系追寻与历史记忆(1 / 3)
《根喺边度?》诗学鉴赏:粤语书写中的根系追寻与历史记忆
文一言
一、引言:粤语诗歌的根系意识与历史书写
树科的《根喺边度?》是一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探讨家族根源、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的现代诗歌。
这创作于2o25年的作品,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历史意识,构成了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的重要样本。
诗歌通过"
根"
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个人家族史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现了粤语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独特魅力。
从文学史角度看,粤语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
自明清时期粤讴、木鱼书等民间说唱文学开始,粤语就以其丰富的音韵系统和地域特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2o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汉语诗歌的展,粤语诗歌逐渐从民间口头传统走向书面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
树科的这《根喺边度?》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它既继承了粤语诗歌的口语化、生活化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抽象思维和历史意识。
诗歌开篇即以"
根?我,你我哋,嘟喺根度……"
的设问句式,将读者引入对"
根"
的哲学思考。
这里的"
根"
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起源,也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更是历史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
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
我哋"
(我们)这一集体人称代词,消解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历史的界限,构建了一个从当下回溯过去的时空隧道。
二、语言形式:粤语方言的诗歌美学
《根喺边度?》最显着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
全诗采用纯粤语书写,大量使用粤语特有词汇和语法结构,如"
老窦"
(父亲)、"
阿妈"
(母亲)、"
阿爷阿嫲"
(爷爷奶奶)、"
姊婆公公"
(曾祖父母)等亲属称谓,以及"
嘟"
(都)、"
喺"
(在)、"
嚟"
(来)等方言虚词。
这些语言元素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在音韵和意义上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从音韵学角度看,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韵尾和九声六调系统,其音调变化比普通话更为丰富。
诗歌中"
根度"
(那里)、"
壶口"
、"
中原"
等词语的平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
特别是"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这样的排比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声调起伏,营造出一种历史回响的听觉效果,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获得了具象的感知形式。
在词汇选择上,诗人有意使用了一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粤语词汇。
如"
公婆"
在粤语中既可指代祖父母辈,也可泛指祖先,这种多义性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
"
冇定数"
(没有定数)这样的表达,既符合粤语口语习惯,又暗示了历史记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与"
五千年"
这样精确的时间表述形成张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书写的辩证思考。
从语法结构看,诗歌采用了粤语特有的"
主语+谓语+补语"
句式,如"
我哋嚟自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