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在粤语的韵律中探寻文化之根(2 / 5)
根”
的所在,让“根”
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展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与深刻的认知过程。
诗歌开篇即以“根?我,你我哋,嘟喺根度……”
抛出核心问题,并给出初步答案。
这里的“我”
“你”
是个体,“我哋”
(我们)是个体的集合,诗人先将“根”
与个体和小群体联系起来,认为个体与群体本身就是“根”
的一部分,这是对“根”
的最基础认知。
这种开篇方式简洁直接,如同哲学追问中的“我是谁”
,从个体存在出,为后续的“寻根”
之旅奠定基础。
紧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家庭层面:“你我,噈我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
“老窦,阿妈阿爷阿嫲,姊婆公公……”
“老窦”
(父亲)、“阿妈”
(母亲)、“阿爷阿嫲”
(爷爷奶奶)、“姊婆公公”
(外公外婆),这些都是家庭中最亲近的长辈,诗人通过列举这些称谓,将“根”
与家庭血缘联系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是维系族群传承的重要纽带,“十八代以上嘅祖宗”
更是强调了家族传承的悠久历史。
从个体到家庭,诗人让“根”
的范围得到了第一次拓展,让读者意识到“根”
不仅存在于当下的个体之中,更存在于家族的血脉传承里。
随后,诗人进一步将“根”
的范围扩大到族群层面:“我哋嚟自佢哋: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我哋嚟自佢哋: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五百年”
“五千年”
是时间维度的延伸,“五十二万公婆”
“冇定数嘅祖先”
则是族群数量的具象化与模糊化表达。
“五百年”
或许指代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族群展,而“五千年”
则直指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有定数”
的“五十二万公婆”
到“冇定数”
的祖先,诗人以时间的跨度和数量的变化,展现了族群的繁衍与壮大,让“根”
的内涵从家庭血缘上升到了族群传承的高度。
这里的“嚟自佢哋”
(来自他们),强调了当下的“我哋”
与历史上的族群祖先之间的传承关系,“根”
不再仅仅是个体与家庭的联结,更是整个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
最后,诗人给出了“根”
的最终指向:“我哋嘅根喺呢度: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壶口是黄河的重要地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原则是中华文明的源地;江南西北东则涵盖了整个中国的地域范围。
诗人将“根”
从族群层面进一步拓展到地域层面,明确指出“我哋”
的根就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在中华文明的源地与传承地。
这一结尾不仅回应了开篇的“根喺边度?”
(根在哪里?)的追问,更将“寻根”
的主题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认同,让诗歌的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使得诗人对“根”
的探寻过程清晰可见,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让“根”
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也让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思路,一步步理解“根”
的真正含义,感受到“寻根”
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家庭、族群乃至整个民族的情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