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镜中之舞与存在的回声(1 / 4)

加入书签

镜中之舞与存在的回声

——论树科《睇我》中的粤语诗学与主体性辩证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多元景观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音质地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种既植根于岭南文化传统又直面现代性困境的表达方式。

树科的《睇我》正是一在简单词汇重复中蕴含复杂哲学思辨的典范之作。

全诗仅由三个诗节构成,却通过粤语特有的"

睇"

(看)这一动词的反复变奏,展开了一场关于主体性、认知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冥想。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的本体论意义、看与被看的辩证结构、粤语的诗性潜能以及现代性语境下的自我追寻四个维度,解析这短诗所承载的丰厚诗学内涵。

一、语言作为存在之镜:粤语重复句法的本体启示

《睇我》开篇即以一组看似简单实则玄妙的重复句式叩击读者的耳膜:"

睇,睇我,睇我?我喺我!

我唔喺我……"

这种语言形式上的重复绝非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诗人对存在本质的语音化探索。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指出:"

语言是存在之家"

,而粤语作为汉语族中最古老的语言分支之一,其保留的古汉语音韵和独特语法结构,恰恰为这种存在之思提供了特殊的表达媒介。

诗中"

睇"

字的七次重复(全诗共使用十四次)形成了一种咒语般的节奏效果。

这种重复在表面上是动词的简单复现,实则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认知场域。

第一个孤立的"

睇"

字如同一面空镜子,等待着被注视者的填充;随后的"

睇我"

则引入了主体与客体的最初分化;而"

睇我?"

中的问号又将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问题化,暗示着认知本身的不确定性。

粤语特有的尾音起伏使这三个短语在朗诵时产生微妙的语气差异,这是普通话难以完全传达的语音特质。

更值得玩味的是"

我喺我!

我唔喺我……"

这一看似矛盾的陈述。

在粤语中,"

喺"

(是)与"

唔喺"

(不是)构成了一组存在论意义上的对立统一。

第一个"

我"

作为言说主体,第二个"

我"

作为被言说的对象,二者之间永远存在着拉康所说的"

误认"

(éce)关系。

感叹号与省略号的交替使用,则戏剧化了自我确认与自我怀疑之间的永恒摆动。

这种句法结构令人联想到禅宗公案中的"

说似一物即不中"

,或是德里达对"

自同性"

(ipseity)的解构——主体永远既是自身又非自身,在语言的镜厅中不断寻找却又不断迷失。

二、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诗歌第二节将凝视的场域从自我扩展到他人:"

睇我,睇你,睇佢睇我哋……睇你哋……睇佢哋……"

这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看视关系的谱系:从单数(我、你、佢)到复数(我哋、你哋、佢哋),粤语特有的代词系统构建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认知网络。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论述"

他者的凝视"

如何构成自我意识的基础时指出:"

他者是使自为的存在获得其为存在的存在"

树科通过粤语代词的精确运用,恰好演绎了这一哲学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