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粤语诗歌的方言美学建构(1 / 2)
粤语诗歌的方言美学建构
——以树科《一樖树》为中心的生态诗学解读
文元诗
一、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在当代汉语诗歌谱系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音质地和语法结构构建了别样的审美空间。
语言学家赵元任曾指出:"
方言是语言活化石,保存着最本真的思维密码。
"
《一樖树》中"
樖"
(po1)字的选用,既是对标准汉语"
棵"
的方言转写,更暗含树木丛生的生态意象。
这种语音物质性带来的通感体验,恰如叶维廉所述"
中国诗歌的传释活动"
,通过"
嘟喺果嚟果去"
等粤语特有副词结构,在音韵回旋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
诗中"
呼吸挥年轮"
的三重对应,暗合《周易》"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的宇宙观。
粤语"
嘅"
字作为语气助词的频繁使用,形成类似《诗经》"
兮"
字的咏叹效果,在"
树同人喺一样嘅吧"
的设问中,建立起物我互渗的认知框架。
这种方言特有的语法弹性,恰如钱钟书所言"
比喻之两柄多边"
,在语言陌生化中拓展了诗意的阐释维度。
二、植物叙事的生态寓言
诗歌通过"
绿叶-红花-靓果"
的植物生命周期呈现,构建出德勒兹式的"
块茎"
生成模式。
粤语叠词"
果嚟果去"
的循环韵律,既是对《道德经》"
周行而不殆"
的现代诠释,又以方言特有的abb式词语结构(如"
靓果"
)强化了果实意象的物质性。
诗人将果树年轮与人类生命并置,呼应了海德格尔"
诗意栖居"
的存在哲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果仲喺果嘅精神灵魂"
的悖论式表达。
在粤语中"
仲喺"
(还是)与"
精神灵魂"
形成语义张力,既暗示植物主体性的确立,又通过方言否定性表达(如"
唔系"
的缺席)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辩证思维令人想起谢林自然哲学中"
可见的精神"
与"
不可见的自然"
之统一。
三、音韵系统的文化编码
全诗押韵呈现粤语九声的独特音乐性:"
吧嗰啫"
(aa韵)、"
轮魂"
(an韵)的交错使用,形成类似《楚辞》的"
乱曰"
结构。
语言学家王力曾考证粤语保留的中古汉语入声字,在本诗"
挥"
(faat3)"
绿叶"
(juk6)等词汇中,短促的-p-t-k韵尾创造出植物生长的节奏感。
诗中"
嘟"
字的重复使用颇具深意。
这个粤语特有副词在语音上模拟树木生长的"
笃笃"
声,在语法上又串联起"
呼吸-挥-年轮"
的生命链条,实现罗兰·巴特所说的"
符号的多重编织"
。
这种方言音义结合的特质,恰是香港诗人也斯追求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