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湿季的诗学 论第五季度中的气候记忆与存在困境(1 / 2)

加入书签

湿季的诗学:论《第五季度》中的气候记忆与存在困境

文元诗

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中,"

天时"

从来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是人类情感与宇宙秩序的共鸣。

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的季节感怀,到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生"

的农耕智慧,气象书写始终承载着文化密码。

而树科的粤语诗《第五季度》则以现代南方人的生存体验,重构了这一传统。

诗中"

多咗湿热一季"

的宣言,不仅是对岭南气候的写实,更是对时间秩序的一次诗学起义——当官方历法的四季无法容纳南方人的身体感受时,诗人以方言的力量宣告了第五季的存在合法性。

这短诗因而成为一场气候诗学的政变,一次用湿漉漉的方言对抗干燥标准语的文学行动。

湿热作为诗学抵抗的隐喻在《第五季度》中获得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表达。

诗人开篇即以"

春夏秋冬系共识一年约三百六十五天"

的平静陈述,暗示官方时间体系的规训性质。

"

共识"

与"

约"

的微妙使用,暴露出标准历法作为社会契约的人为性。

而紧接着的"

多咗湿热一季喺常识"

,则用方言逻辑解构了这种共识。

粤语词"

多咗"

(多了)与"

喺"

(是)的运用,使得这场时间政变天然带有南方口腔的湿度。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区分"

抽象时间"

与"

具体绵延"

,而树科的诗句恰是通过方言的肉身性,将标准时间重新绵延化为湿润的体验。

当北方诗人歌咏"

春风又绿江南岸"

时,岭南诗人却在记录"

回南天"

墙壁渗水的私密创伤,这种气候书写的地域差异,实则构成对中心话语的温柔颠覆。

树科对岭南湿季的现象学描述具有惊人的稠密质感。

"

梅雨时,龙舟水,回南天"

三个意象的并置,构成湿热体验的三重变奏。

梅雨的缠绵、龙舟水的暴烈、回南天的渗透,分别对应着湿气的不同存在形态。

尤其"

回南天"

这一岭南特有现象,在诗中不仅是气象术语,更成为文化记忆的储存器——当北方人惊叹于玻璃上的水雾时,南方人早已在瓷砖地面的反光中,读懂了祖先应对潮湿的生存智慧。

诗人继而用"

喺雾中,喺洪灾,喺汗蒸"

的排比句式,将外部气候与身体感受焊接在一起。

"

汗蒸"

一词尤为精妙,既指代桑拿般的体感,又暗含被湿热蒸煮的生命状态。

宋代杨万里曾写"

梅子黄时雨又晴"

,其笔下的岭南雨季尚带闲适,而树科的当代书写则充满存在主义的压迫感,这种差异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在诗的后半部分,存在困境的揭示通过气候隐喻层层展开。

"

除非屈喺屋企噈一季"

中的"

屈"

(蜷缩)与"

噈"

(闷着),以方言动词的爆力,刻画出现代人的空间囚禁。

空调房的普及本应消解季节压迫,却意外成为新型牢笼——我们以电力对抗自然,却沦为人工环境的囚徒。

这种悖论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