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方言的乡愁(2 / 3)
度。
"
中原"
一词的出现,将广府人的族群记忆与中华民族的大迁徙历史连接起来。
客家人自称"
中原士族后裔"
,广府人也多认同中原祖源,这句诗暗示着家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容器,也是族群迁徙的文化记忆场。
德国文化记忆理论学者阿莱达·阿斯曼认为:"
文化记忆建立在对过去的指涉上,这种指涉是通过重复的实践和仪式化的表演来实现的。
"
粤语作为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日常语言,正是这种"
重复的实践"
,而《屋企》通过方言的诗化运用,完成了一次文化记忆的仪式化表演。
从诗学技巧上看,《屋企》的成功在于对方言节奏的精准把握。
粤语有九个声调,比普通话丰富得多,树科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使诗句在朗诵时产生独特的音乐性。
如"
冇有喺大良德和社区"
一句,"
冇"
(ou5)、"
喺"
(hai2)、"
德"
(dak1)三个字形成声调上的起伏变化,营造出寻找无果的失落感。
再如"
屋企喺心头"
中,"
企"
(kei5)、"
喺"
(hai2)、"
心"
(sa1)三字的声调递降,模拟出情感沉淀的过程。
这种声调艺术是普通话诗歌难以企及的,也是粤语诗歌独特魅力所在。
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审视,《屋企》通过方言写作抵抗了文化同质化的潮流。
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被视为地方性知识,往往被标准语边缘化。
树科坚持用粤语写诗,不仅是一种语言选择,更是一种文化立场。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
《屋企》中的粤语词汇如"
细阵时"
(小时候)、"
大个啲"
(长大些)、"
做咗嘢"
(工作了)等,都承载着广府文化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这些词汇进入诗歌,它们就不再只是交流工具,而成为文化认同的标识。
《屋企》的空间诗学还体现在对岭南都市变迁的隐性书写中。
诗中提到的猎德村、怀德村、大良德和社区都是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它们共同构成了广府人的现代生存空间。
猎德村是广州天河区的城中村,经历了剧烈的城市化改造;怀德村则让人联想到深圳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蜕变;大良是佛山顺德区的中心,德和社区代表着新型城市居住模式。
这些地名在粤语音中产生微妙的韵律关联,同时也记录了岭南地区从传统乡村到现代都市的空间重构过程。
家的难以定位,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剧烈空间变迁的诗意回应。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屋企》展现了一种方言慰藉下的现代性乡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与集体无意识的断裂。
粤语作为广府人和客家人的"
母语"
,恰恰提供了重新连接集体无意识的通道。
当诗人说"
屋企喺心头"
时,他不仅找回了个人记忆中的家,也接通了族群文化记忆的源泉。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
镜像理论"
指出,主体的形成依赖于他者的凝视。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