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论粤语诗佢哋嘅讲话中的声音政治与情感考古(2 / 3)
话咗"
)的对比,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感官政治学。
在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领域,视觉往往与权力、规训联系在一起;而在这粤语诗中,听觉则成为抵抗标准化的阵地。
情侣之间的对话不是用来展示的文本,而是用来聆听的声音。
这种对听觉的强调,让人联想到沃尔特·翁对"
口语文化"
的研究——在真正活态的语言中,声音永远优先于文字。
树科通过强化诗歌的听觉维度,恢复了方言作为一种口语形式的生命力。
从情感考古学的角度看,这诗记录了城市化进程中方言情感的困境。
"
拉咗天窗咁耐"
暗示着从恋爱到婚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伴随着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
婚前可能充满浪漫言辞,婚后却陷入表达的贫乏。
这种变化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方言情感的危机——当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方言那种细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被简化或遗忘。
诗中女方的抱怨("
得把嘴钟意"
)正是对这种情感贫乏的抗议。
而男方的回应("
正直嘅人要睇噈睇,唔会错过后悔"
)则试图在新的城市语境中重新定义方言情感的诚实性。
树科这诗的语言策略具有深层的文化政治意涵。
在粤语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用粤语写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行为。
这诗中的粤语不是作为猎奇的地方色彩出现,而是作为情感表达的主体语言。
它拒绝被标准汉语完全翻译或解释,坚持自己的语法和韵律。
这种坚持令人想起格洛丽亚·安扎尔杜娅在《边疆》中的主张:"
我的语言是我的家园,我拒绝被驱逐出境"
。
树科通过粤语诗歌创作,守护了一个标准汉语无法完全渗透的情感家园。
从诗学传统来看,《佢哋嘅讲话》延续并革新了中国诗歌的对话传统。
《诗经》中的"
对曰"
、乐府诗中的对话体、杜甫的"
三吏三别"
,都使用对话形式记录民间声音。
但传统诗歌中的对话往往经过文人的雅化处理,而树科这诗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方言口语的原生态。
这种革新使诗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与当代性。
同时,这诗也回应了现代主义诗歌对日常语言的重视,从艾略特的"
客观对应物"
到威廉斯的"
地方主义"
,都强调诗歌应该扎根于具体的语言环境。
树科的创新在于将这种现代主义理念与粤语方言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本土特色又具现代感的诗作。
在情感表达日益标准化、商业化的今天,《佢哋嘅讲话》提供了一种情感真实性的可能路径。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情感或许不在那些被反复复制的标准情话中,而在那些难以被标准语完全转译的方言表达里。
当男方说"
话唔出嗰啲呃人钟意嘅"
时,他实际上是在质疑整个标准语情感表达体系的真实性。
这种质疑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在一个情感被大量预制、消费的时代,方言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更本真、更接地气的情感语言。
《佢哋嘅讲话》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优秀的粤语诗,更在于它通过方言的复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标准语霸权的视角。
在这诗中,粤语不再是地方性的语言残迹,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抵抗形式。
它提醒我们,语言的多样性本质上是人类情感多样性的反映。
保护方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