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肉度嘅记忆诗学阐释(2 / 2)

加入书签

形成了公共空间的记忆图谱。

当这两个轴心在诗末突然交汇时,原本平行的记忆维度突然获得交叉的可能,这种诗学策略与《和子由渑池怀旧》中"

雪泥鸿爪"

的时空观形成奇妙呼应,都在看似无关的意象间建立了深刻的记忆关联。

三、声音政治:方言与国歌的听觉辩证

作为全诗的收束意象,"

国歌音响"

在粤语音中具有特殊的听觉效果。

粤语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使"

国歌"

(g91ok1go1)的音本身就构成一种声调的起伏,这种起伏与"

升旗嘅广场度"

(sg1kei43g6)的语音节奏形成呼应。

根据赵元任对入声字的研究,粤语保留的入声韵在诗歌吟诵中具有特殊的情感表达功能,当"

国歌"

的激昂旋律与"

吞口水"

的私密声响在诗中交织时,诗人实际上完成了对方言听觉传统与现代国家符号的双重确认。

这种声音政治的书写策略,在新批评理论中可视为"

悖论"

的典型运用。

就像《红玉米》中"

宣统那年风"

与"

1958年风"

的时空并置,树科在此诗中通过声音的并置,将"

阿妈的哭声笑声"

与"

国歌的音响"

纳入同一记忆框架。

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个人生命史的确认,也是对集体记忆的参与,在方言的语音肌理中完成了对现代性体验的诗性转化。

结语:记忆的肉身性与诗学的在地性

《肉度嘅记忆》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具有肉身性的记忆诗学。

在"

细阵时嘅哭声笑声"

与"

大个咗唔住喺屋企"

的时空转换中,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音、词汇和意象,构建起既私密又公共的记忆空间。

这种诗学实践既延续了岭南诗派"

本色当行"

的创作传统,又注入了现代诗学的个体意识,在方言的土壤中培育出具有普世性的生命思考。

当"

听到国歌音响刈醒起喺升旗嘅广场度"

时,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个体记忆的复苏,更是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使诗歌成为连接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的诗意桥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