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神话的祛魅与复魅(2 / 2)
样的经典神话并置时,产生的是罗兰·巴特所说的"
符号的震惊"
效果。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在此成为文化复魅的绝佳媒介。
法国思想家德勒兹曾提出"
少数文学"
理论,认为边缘语言往往能爆出更强烈的创造性能量。
树科的粤语诗歌实践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通过"
龙人"
(可能指"
传人"
或"
龙的传人"
的粤语变奏)这样的自造词,诗人完成了对标准汉语的偏离与越,使被现代性祛魅的神话在方言的土壤中重新获得神秘光泽。
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文化同质化的抵抗,是用声音政治学进行的历史叙事重构。
四、太空诗学的文化隐喻:神话思维的当代转换
诗歌末节"
太空,大空唔空龙人,乜嘟有嘅古仔……"
将视角突然拉升到宇宙维度,形成了惊人的诗意飞跃。
"
太空"
与"
大空"
的谐音游戏,既指向物理宇宙的浩瀚(太空),又暗含佛教"
色即是空"
的哲学观照(大空)。
而"
唔空"
(不空)的否定,则是对虚无主义的抵抗,宣告即使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化记忆依然丰盈充实。
这种太空视角的引入令人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对星空的诗意想象,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古典神话与太空时代并置。
当嫦娥的月宫遇见现代航天器,当后羿的射日神箭对应星际导弹,神话思维获得了新的阐释空间。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神话思维具有"
修补匠"
特性,能不断适应新的认知环境。
树科的诗恰恰展示了这种适应性——在"
龙人"
(中华民族)的叙事中,古旧神话与太空探索不再对立,而是成为连续的文化记忆链条。
五、简单中的复杂:微型史诗的文化重量
回到诗题《神话梗简单?》,这个看似随意的设问实则暗藏玄机。
"
梗"
作为网络流行语,既指"
桥段"
又含"
当然"
之意,诗人通过这个双关语质疑了当代文化消费主义对神话的简化处理。
在短视频时代,后羿射日可能被简化为十五秒的动画梗,女娲补天成为表情包素材,这种文化记忆的碎片化正是诗人隐忧所在。
然而诗歌本身却示范了另一种可能——在六行诗句中构建微型史诗。
这种形式上的极简与内涵上的丰盈形成强烈反差,恰如本雅明推崇的"
思想的内爆"
现象。
诗人通过精炼的意象蒙太奇,完成了从地理到神话、从地球到太空、从古代到当代的多重时空穿越,使这短诗具有了文化星丛般的密度与光芒。
在《神话梗简单?》中,树科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完成了对中华神话体系的重访与重构。
他既没有陷入复古主义的怀旧情绪,也没有坠入后现代的解构狂欢,而是在粤语这一特定文化场域中,找到了连接古今的诗意通道。
当黄河长江遇见粤语方言,当嫦娥吴刚漫步网络时代,诗歌证明了神话从未远离,它只是以新的语法继续讲述"
龙人"
的永恒故事。
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粤语诗歌的表现力,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独特的诗学解决方案——通过语言的根系重新触摸神话的脉搏,在太空时代重述属于大地的古老记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