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大珠江赏析(1 / 2)

加入书签

《大珠江》(粤语诗)

文树科

珠江,唔止海珠石

唔止上游嘅流溪河

唔止东冮北江西江

嘟唔止喺八门入海

嘟唔止喺岭南流经

嘟唔止喺百几十年畅游

水系血脉,南国奔腾

万年嘅身心……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73粤北韶城北江畔

《<大珠江>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的版图中,树科的《大珠江》以其独特的意象营造、深沉的情感抒以及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挖掘,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这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对珠江这一岭南母亲河极为丰富且深厚的理解与感悟。

诗的开篇,“珠江,唔止海珠石唔止上游嘅流溪河唔止东冮北江西江”

,诗人运用排比句式,以否定式的表述迅拓展了珠江的空间维度。

海珠石,作为珠江曾经的标志性礁石,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了诸多故事,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广州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

流溪河作为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其清澈的河水滋养了沿岸的土地与人民。

而东江、北江、西江,这三条珠江水系的主要干流,各自奔腾而来,汇聚成珠江磅礴的气势。

诗人强调珠江“唔止”

于这些为人熟知的地理元素,实际上是在打破读者对珠江固有认知的边界,引导读者去探寻珠江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内涵。

“嘟唔止喺八门入海嘟唔止喺岭南流经嘟唔止喺百几十年畅游”

,进一步从珠江的入海形态、流经地域以及时间跨度三个层面,继续深化这种对珠江认知的拓展。

珠江八门入海,这种独特的河口形态,不仅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更孕育了多元的岭南文化。

它流经岭南大地,所到之处,留下了无数文化的印记,从古老的南越文化到中原文化的交融,从独特的水乡风情到繁荣的商业文明,都与珠江息息相关。

而“嘟唔止喺百几十年畅游”

,则将时间的尺度拉长,百几十年对于珠江的历史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诗人借此暗示珠江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岁月的厚重。

从意象的运用来看,诗人笔下的珠江并非仅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而是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的意象集合体。

在文学理论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对珠江诸多地理元素的罗列与强调,将自己对珠江的情感、思考与认知融入其中,使珠江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

正如庞德所说:“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瞬间的复合物。”

《大珠江》中的珠江意象,正是诗人理智上对珠江地理、历史、文化认知,与情感上对珠江的热爱、敬畏等诸多情感的瞬间复合。

在语言表达上,这粤语诗极具特色。

粤语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方言,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词汇系统。

诗中的“唔止”

“嘟”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与生活气息。

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普通话诗歌语言的常规,为诗歌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张力。

从语言的节奏来看,诗歌虽未刻意追求严格的格律,但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而又富有节奏感的韵律。

如开篇的三个“唔止”

排比,以及后续的三个“嘟唔止”

排比,读来朗朗上口,宛如珠江之水,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诗人对珠江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

诗中通过对珠江多元维度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