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故事的叙事迷宫与语言狂欢(2 / 2)
的方言写作具有鲜明的文化政治意味。
对比葛浩文翻译莫言《檀香刑》时对方言的"
侵入式"
处理,本诗保留粤语原生态的策略,更接近斯坦纳翻译阐释学中的"
信赖"
阶段。
诗人对"
嘟哈"
等语气词的保留,不仅是对粤语声韵系统的维护,更是对地域文化身份的强调。
这种方言诗学实践与当代数字媒介形成奇妙共振。
当诗中"
嘟"
(dou1)的拟声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解构为表情符号时,传统方言获得了新的传播生命。
正如微信平台案例所示,方言诗歌通过社交媒体实现"
破圈"
传播,树科在此过程中既完成了语言保育,又实现了文化资本的转化。
四、作为方法的"
故事"
:从叙事危机到诗学革命
诗歌结尾的悖论"
齐齐嘅故事嘟唔系故事"
,预示着后真相时代叙事权威的崩塌。
这种自我消解的策略,与鲍德里亚"
拟像与仿真"
理论中真实(hyperrea1ity)概念形成跨时空对话。
当"
故事"
不再指向任何实在,而成为纯粹的语言游戏时,树科实际上完成了从叙事危机到诗学革命的跨越。
这种革命性在当代诗坛并非孤例。
对比卞之琳《断章》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的相对论视角,树科的方言诗将哲学思辨降维为日常口语的智慧闪现。
当"
故事"
与"
事故"
在粤语音中形成回响,诗人已悄然完成了对传统叙事伦理的解构与重建。
在这座由方言搭建的叙事迷宫中,树科以解构主义为手术刀,剖开了现代性叙事的虚妄面纱。
当"
故事"
最终消解于语言的空转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粤语九声六调的韵律之美,更是后现代语境下诗歌对确定性的永恒质疑。
这种质疑本身,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叙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