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故事的叙事迷宫与语言狂欢(1 / 2)
《<故事>的叙事迷宫与语言狂欢
——一项解构主义诗学考察
文文言
树科的《故事》以粤语为载体,在方言的声韵系统中构建起一座充满悖论的叙事迷宫。
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诗歌,实则蕴含着对叙事本质的深刻质疑与语言游戏的狂欢式演绎。
当我们透过解构主义的棱镜审视这作品时,会现"
故事"
与"
事故"
的语义滑动、方言词汇的能指狂欢,以及诗句结构的自我消解,共同构成了一个后现代语境下的语言实验场域。
一、方言能指的狂欢:从"
九声六调"
到语义增殖
粤语特有的"
九声六调"
系统在诗中展现出惊人的叙事潜力。
句"
故事噈好嘅事故噈弊?"
中,"
好"
(hou2)与"
弊"
(bai6)的声调对比,形成类似音乐中的对位法。
这种声韵游戏暗合了保罗·德曼所谓的"
语言能指的自律性"
,当"
故事"
与"
事故"
在粤语音中形成近似回响时,语义的差异被声调的相似性所模糊。
诗人刻意利用方言词汇的歧义性,"
嘟"
(dou1)作为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在"
有故事嘟正常嘅"
中既表示强调,又暗示着叙事的不确定性。
这种方言能指的狂欢在第三节达到高潮:"
齐齐嘅故事嘟系故事齐齐嘅故事嘟唔系故事"
。
这里"
齐齐"
(cai4cai4)的叠字用法,既模仿了粤语口语中常见的重复修辞,又创造出类似德里达"
延异"
(différance)的语义效果。
当"
齐齐"
同时指代叙事主体与叙事内容时,诗句本身成为了能指游戏的载体,正如莫言《檀香刑》中山东方言的翻译困境所示,方言的不可译性在此转化为诗意的增殖。
二、叙事伦理的颠覆:从"
元故事"
到自我消解
诗中反复出现的"
故事"
与"
事故"
构成了一个解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系统。
句"
故事噈好嘅事故噈弊?"
看似建立价值判断,实则通过粤语特有的句末语气词"
嘅"
(3)和"
?"
(1o1)消解了判断的确定性。
这种语言策略与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中"
停驻前行"
的二元对立形成互文,但树科更进一步,将叙事选择转化为语言本身的空转。
当诗歌推进到"
你嘅故事,佢嘅故事我哋嘅故事嘟喺唔同故事"
时,叙事主体从单数"
你"
向复数"
我哋"
的转换,暗合了米哈伊尔·巴赫金"
复调理论"
中的多声部叙事。
但诗人随即用"
齐齐嘅故事嘟系故事齐齐嘅故事嘟唔系故事"
进行自我消解,这种a与非a的悖论结构,恰似拉康"
符号界"
对"
实在界"
的永恒追逐,永远无法抵达叙事的本真状态。
三、方言诗学的政治:从语言保育到文化身份
在全球化语境下,树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