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在地性的诗学辩证(2 / 2)

加入书签

遵宪"

我手写我口"

的岭南诗学传统一脉相承。

但树科通过"

要唔要嚟"

(要不要来)等粤语特有疑问句式,将晚清诗界革命的工具理性提升至存在论层面。

诗中"

走定唔走"

(走还是不走)的二元困境,其声调(阴上-阳去-阴上-阳上)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焦虑感,这种语音的情感量化,恰是朱光潜《诗论》中"

音律与情绪"

关系的当代印证。

六、方言诗语的认知重构

"

冇乜嘢好多谂"

(没什么好想)的否定句式,通过粤语阳上-阴入-阴平-阳上的声调组合,构成语义的自我消解。

这种语言游戏暗合德里达"

延异"

理论,却在方言的音响性中获得新的阐释。

诗中"

齐齐"

(一起)等叠词的使用,既承继《诗经》重章叠句的古老传统,又通过粤语入声字(如"

睇"

tek3)的顿挫感,创造出布莱希特式的"

间离效果"

七、结论:作为方法论的方言诗学

《喺丛林度》通过粤语特有的语音系统(如入声字)、语法结构(如"

噈系"

判断式)及词汇体系(如"

屈质"

),构建出方言诗学的认知范式。

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语言多样性,更在于为现代汉诗提供新的美学可能。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这诗启示我们:或许只有通过方言的棱镜,才能更本真地折射存在之光。

在普通话写作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树科的实践恰似本雅明笔下的"

译作者"

,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普遍性思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