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在地性的诗学辩证(1 / 2)

加入书签

《在地性的诗学辩证》

——粤语诗《喺丛林度》的存在论阐释与方言美学建构

文元诗

一、方言诗语的"

栖居"

本体论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树科这粤语诗以"

喺度"

(在这里)的九次复沓,构筑了方言诗学特有的存在论场域。

与海德格尔"

此在"

(dase)概念形成跨时空对话,诗中"

企食瞓"

(站吃睡)的生存三态,恰似《存在与时间》里"

在世界之中存在"

的粤语注脚。

但不同于德语哲学的抽象,粤语"

生生息息奔奔走走屈屈质质"

的abb式叠词,以声调(粤语九声)的起伏模拟出生命律动,这种音义同构现象令我想起钱钟书《谈艺录》论"

声文"

与"

情文"

的共生关系。

二、空间诗学的双重辩证

"

谂啲呢度嘅嘢谂啲唔喺呢度嘅嘢"

构成罗兰·巴特所谓的"

第三意义"

空间。

粤语特有的"

嘅"

字结构,将普通话"

的"

字静态所属转化为动态过程,正如叶维廉比较诗学中指出的"

中文的弹性语法"

诗中"

山睇山高"

化用《诗经·小雅》"

高山仰止"

的典故,却通过粤语"

睇"

(看)的主动视觉性,将古典的崇高审美解构为现代性的相对凝视。

这种方言对雅言的颠覆,暗合巴赫金"

杂语性"

理论,在"

我哋佢哋"

的视角切换中建构出复调空间。

三、存在困境的声韵编码

诗中"

嘟唔得"

(都不行)的否定句式,其声调(阴平-阳上-阴入)形成短促的窒息感,与内容上的生存困境形成通感效应。

任剑涛在《汉语诗性》中论述的"

声调表情"

在此得到验证。

尤其"

唔舍得"

(舍不得)的阳平-阴上-阳入调值曲线,模拟出欲离难离的心理挣扎,这种方言特有的情感编码,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对李商隐"

无题诗"

声律分析的范式。

诗中七处"

噈"

(就)的口语化连接,构成列斐伏尔"

空间生产"

理论的诗意实践,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认知。

四、生态诗学的方言转向

"

铁姑娘生态园"

的创作场域赋予该诗特殊语境。

粤语"

睇有冇"

(看有没有)的悬置结构,暗合生态哲学家蒂莫西·莫顿"

黑暗生态学"

的不可知论。

诗中丛林既是实体空间,更指涉现代性困境的隐喻,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形成跨时空互文。

但粤语的"

屈质"

(憋屈)等独特词汇,为古典田园诗传统注入当代都市人的异化体验,这种方言的现实指涉性,印证了张枣"

元诗"

理论中"

语言本身的现实感"

五、岭南诗派的现代性突围

该诗呈现的"

在地性"

写作,与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