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橙的辩证法(3 / 3)
p>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提出"
身体主体"
概念,认为知觉是身体与世界的互动过程。
树科此诗正是通过粤语特有的身体词汇和感官描述,邀请读者用整个身体去"
品尝"
诗歌。
当读者尝试用粤语诵读"
脷头脷根"
时,舌头在口腔中的实际运动与诗中描述的味觉体验形成奇妙共鸣,这种身体性的阅读体验是标准汉语诗歌难以提供的。
诗歌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成为调动全身感官的审美事件。
《靓橙仔》的美学实践提醒我们,诗歌的地方性与普遍性并非对立关系。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真正的诗人必须"
具有历史意识"
,这种意识"
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当代性"
。
树科的粤语写作恰恰体现了这种历史意识——他既扎根于岭南文化的土壤,又通过方言的创造性运用,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感官体验和存在思考。
诗中的橙子既是岭南山涧的特产,又是越地域限制的诗意象征。
在当代诗歌日益陷入观念化、抽象化的困境中,《靓橙仔》以其鲜活的感官体验和语言质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诗学可能。
它证明真正的诗意不必依赖复杂的隐喻和晦涩的象征,而可以从最日常的方言表达和感官体验中自然生长。
就像诗中的橙子一样,好的诗歌应该是"
好好味嘅"
,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感官和心灵,而不是停留在"
五味嗰度"
的既定框架中。
树科通过这短小精悍的粤语诗,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诗学辩证:他用最地方性的语言表达了最普遍的人类体验,用最具体的感官描写触及了最抽象的存在思考,用最传统的民间智慧实现了最现代的诗歌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靓橙仔》不仅是一关于橙子的诗,更是一关于诗歌本身的诗,它用粤语特有的韵律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诗歌艺术永不枯竭的可能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