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虚实相生处 真假有无间(1 / 2)
《虚实相生处真假有无间》
——论树科《真真假假啲嘢》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文言
粤北诗人树科以一曲《真真假假啲嘢》,在粤语方言的韵律褶皱中构建起多维度的哲学迷宫。
这看似童谣体的对话诗,实则暗合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的玄思,又以现代物理学的暗物质概念收束,在虚实相生的诗学场域中,完成了对认知本体论的当代诠释。
本文拟从语言游戏、存在之思、认知困境三个维度,解构这充满悖论美学的现代寓言。
一、语言游戏中的真伪辩证
开篇四组设问"
乜嘢真嘅?乜嘢假嘅?"
以粤语特有的重复句式,构建了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
语言游戏"
场域。
诗人刻意模糊主谓关系,使"
真"
与"
假"
成为游移的能指符号。
当询问对象从抽象概念"
道"
转向具象存在"
路"
,再经由蜜蜂的"
嗡嗡嗡"
拟声词过渡到"
你啦"
的第二人称指认,语言在能指链的滑移中逐渐显露出巴赫金所谓的"
复调"
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
蜜仔"
(蜜蜂)的拟声回答。
这个充满童趣的意象,恰与老子"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形成互文。
蜜蜂的嗡鸣既是对人类理性追问的温柔拒绝,也是对语言局限性的隐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语言是存在之家"
,但当存在本身陷入真伪迷思,语言便只能以沉默的嗡鸣作答。
这种以动物视角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笔法,在庄子"
子非鱼"
的寓言中早已埋下伏笔。
二、存在之思的沥青拓扑
"
沥青铺嘅"
作为现代性符号的介入,使诗歌空间生拓扑学转变。
原本自然主义的"
道路"
意象,被柏油路面这种工业产物覆盖,暗合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
的灵光消逝论。
蚂蚁在排水沟的生存场景,恰似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的异化困境——当自然生命被压缩在人工构筑的缝隙中,其认知维度必然产生畸变。
诗人在此设置精妙的认知悖论:蚂蚁在坑渠的微观世界中讲述的"
真理"
,对人类而言不过是噪音;而人类标榜的"
真道"
,在蚂蚁尺度或许等同虚妄。
这种视角转换呼应了尼采"
透视主义"
认知论——所有真理都是特定视角的产物,正如盲人摸象的寓言,每个认知主体都困守于自身的感知局限。
三、认知困境的暗物质隐喻
结句"
暗物质"
的引入,将诗歌从现象界推向本体论层面。
当代物理学中这个占据宇宙质量85却不可见的神秘存在,成为存在之谜的完美喻体。
诗人以"
放大镜"
作为认知工具的象征,暗示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理性,在终极问题面前犹如孩童玩具。
这种科学意象的诗学转译,让人想起爱因斯坦"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竟然可以被理解"
的哲学断言。
"
蛤乸睇到嘅"
(青蛙所见)的俚语表达,构成多重解构:既是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戏谑,又暗合庄子"
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