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在粤语声韵中探寻存在之思(1 / 2)

加入书签

《和光同尘》诗论诗学文本:在粤语声韵中探寻存在之思》

文一言

一、引言:粤语诗学的声韵回响

树科《和光同尘》以粤语为载体,在声韵的流动中构建出独特的存在诗学。

粤语保留大量古汉语入声字,其九声六调的音韵体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声律可能。

诗人以"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的平仄交错,让粤语特有的闭口韵与开口韵在诗句中碰撞,形成如潮汐涨落般的韵律节奏。

这种声韵的流动,恰似《文心雕龙·声律》所言"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在语言的声波中暗合着"

和光同尘"

的哲学命题。

二、时空褶皱中的存在之思

诗歌开篇"

日照江山,月影水流"

以日月光影的永恒流转,构建出越人类尺度的时空坐标系。

这种时空观与《庄子·逍遥游》"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形成互文,暗示人类存在的短暂性。

而"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中的"

岸"

与"

嘟"

(粤语中"

水"

的俚语表达),既指涉地理空间中的实体存在,又隐喻着永恒与瞬逝的哲学命题。

岸的恒定与水的流动,恰如《周易·系辞》"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的宇宙法则,在诗歌中具象化为存在者的双重困境。

三、主体性消解的叙事策略

"

我哋嘅嚟,我哋嘅走喺佢哋嚟,喺你哋走"

的句式结构,通过人称代词的错位排列,解构了传统诗歌中稳定的抒情主体。

这种叙事策略与德里达的"

延异"

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当"

我哋"

的行动被置于"

佢哋"

与"

你哋"

的参照系中时,主体性在语言的滑动中不断消散。

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揭示的"

此在"

的被抛状态,诗歌中的主体始终处于"

被给予"

的生存境遇,其来去轨迹不过是更大存在之网的经纬线。

四、光影辩证法的诗性呈现

"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将光的存在与否转化为身体感知的具象表达。

这种处理方式暗合禅宗"

明心见性"

的修行路径,又与现象学"

回到事物本身"

的口号形成共鸣。

光在诗歌中不再是物理现象,而是成为存在者自我确证的媒介。

当诗人说"

光喺手脚心"

,实则是在践行《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的破执之道——真正的光明不在外境,而在主体对存在的直接体认。

五、语言游戏中的存在之真

全诗通过"

嚟"

(来)、"

走"

(去)、"

喺"

(在)等动词的反复变奏,构建出独特的语言迷宫。

这种语言策略与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理论形成呼应:当"

嚟"

与"

走"

在不同人称代词间流转时,语言的意义不再指向固定所指,而是在使用中显现存在的多重可能性。

正如《道德经》"

道可道,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