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2 / 3)

加入书签

有动词"

惗"

(思考)、"

谂"

(思索)的叠用与变奏,配合"

嚟"

(来)"

去"

的方位对立,创造出思维往复运动的音画效果。

这三个同义动词的连续使用,形成类似诗经重章叠句的咏叹效果,而"

竹筒屋"

这一岭南特有的狭长形制民居,则成为凝结乡愁的物质载体。

诗人巧妙利用粤语"

嘅"

(的)的轻声音节,在"

竹筒屋嘅思乡"

中营造出叹息般的语音效果,使建筑的物理空间与情感的心理空间通过方言虚词达成和谐共振。

从诗学传统看,《珠玑巷》延续了岭南"

竹枝词"

以方言记风物的传统,但突破了传统地方诗歌的田园牧歌模式。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

粤俗好歌"

传统,在树科笔下转化为对文化身份的现代性思考。

诗中"

古嚟今往"

的时空结构,既包含刘禹锡"

故垒萧萧芦荻秋"

的历史苍茫,又融入了全球化语境下对地方性的坚守。

这种坚守不是保守的怀旧,而是如本雅明所说的"

在过去的形象闪现的瞬间捕捉当下"

的辩证意象。

在音律层面,诗人充分利用粤语完整的入声系统和九声调值,在"

巷"

(hong6)、"

样"

(joeng2)、"

床"

(g4)等韵脚中形成跌宕起伏的声调对比。

特别是"

谂嚟去"

中"

嚟"

(1ei4)与"

去"

(heoi3)的声调升降,模拟出思绪起伏的听觉效果。

这种声调表现力是普通话四声系统难以企及的,印证了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对方言入诗的音乐性论述。

诗中"

惗惗,谂谂"

的双声叠韵组合,更创造出类似梵语"

dhvani"

(韵)理论的语音象征效果,使思维活动本身获得了音韵造型。

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珠玑巷》是对"

珠玑巷传说"

这一岭南集体记忆的诗意重构。

据《南雄府志》记载,珠玑巷是北方士族南迁的重要中转站,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考证有广府系族谱多溯源于此。

树科将这一历史记忆转化为"

东西南北根嘅样"

的意象群,在"

卵石砖瓦"

的物质性中注入"

敬宗"

的文化基因。

这种处理方式与霍布斯鲍姆"

传统的明"

理论形成对话,诗人不是简单复述历史传说,而是通过方言的诗性力量,使文化记忆获得当代性表达。

在当代诗歌语境中,《珠玑巷》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方言诗学的探索。

相较于普通话写作的诗歌,粤语诗歌保留了更多古汉语词汇(如"

嚟"

即古"

来"

字)和语法特征(如"

嘅"

作属格标记),这种语言特性使诗歌产生特殊的"

陌生化"

效果。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强调的"

文学性"

正来自这种对日常语言的偏离,而粤语作为非标准语的诗性运用,天然具有刷新感知的潜能。

树科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