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1 / 3)

加入书签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珠玑巷》中的文化记忆与语言诗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防线。

树科的《珠玑巷》作为粤语诗歌的代表性文本,不仅承载着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更在方言与雅言的张力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文化原乡的诗学路径。

这诗以"

珠玑巷"

——这个被岭南各族谱反复书写的移民地理符号为切入点,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语法和音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招魂仪式。

诗歌开篇"

胡同弄堂老屋巷东西南北根嘅样……"

即以三重空间指涉构建起文化地理的坐标系。

"

胡同"

的北方官话特征,"

弄堂"

的吴语印记,与"

老屋巷"

的粤语表达并置,形成微缩的中国语言地理图谱。

这种有意识的词汇拼贴,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追忆》中论述的"

记忆的碎片化重组"

,诗人通过不同方言的空间词汇碰撞,暗示了岭南文化作为移民文化的复合性本质。

而"

根嘅样"

这一粤语特有的属格表达与"

样"

的视觉意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化根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实现了语言学上所谓的"

方言物质性"

对文化记忆的承载功能。

第二联"

卵石砖瓦红定黑?日月光阴食品床……"

运用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

红定黑"

(红还是黑),在色彩辩证中暗藏文化选择的隐喻。

卵石砖瓦作为建筑基材,其颜色变化实为岁月侵蚀的痕迹,诗人却以饮食选择的日常表达"

定"

(还是)来设问,将沉重的历史沧桑举重若轻地转化为生活化的审美判断。

这种方言思维催生的修辞转换,恰如维特根斯坦所言"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此拓展了诗歌的意义维度。

"

食品床"

这一看似悖谬的搭配,实为粤语"

食"

(吃)与"

品"

(品味)的双重动作对"

床"

这一休憩空间的入侵,暗示了岭南文化中饮食与生活空间的紧密交融。

诗歌第三联"

中原,梅关,大岭南敬宗,大湾,大珠江……"

以三组地理—文化符号的并置,勾勒出岭南族群的迁徙路线与文化认同的层级结构。

"

中原"

作为文化源地,"

梅关"

作为南岭通道的地理节点,"

大岭南"

作为最终定居地的空间转换,与"

敬宗"

的祖先崇拜、"

大湾"

的现代性指涉、"

大珠江"

的水系文明的语义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立体网络。

这种通过地名罗列构建文化谱系的手法,令人想起艾略特《四重奏》中"

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现实"

的空间诗学,但树科以粤语特有的"

大"

字前缀(大岭南、大湾、大珠江)赋予这些地理符号以方言的韵律感和情感温度,使文化记忆的书写兼具史诗格局与地方特色。

尾联"

惗惗,谂谂,谂嚟去古嚟今往:竹筒屋嘅思乡……"

通过粤语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