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方言诗学的考古现场(2 / 2)
音层面持续荡漾。
(结语: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这看似简单的粤语诗实则是多重诗学传统的精密焊接:它用"
博物馆"
的有限空间承载《淮南子》"
往古来今谓之宙"
的时空观,以方言口语实践着庞德"
语言新闻性"
的现代主义主张。
当"
出土古董"
与"
浪漫浪潮"
在粤语声调中相遇时,我们目睹了拉康"
实在界"
在方言裂隙中的惊鸿一瞥。
树科的写作证明:方言不仅是民俗载体,更是哲学思辨的锐利工具——在"
生生灭灭"
的粤语音节里,存在本身正进行着永恒的方言练习。
(诗学延伸:声调的存在之思)
粤语九声的丰富性在这诗中展现出惊人的哲学表现力。
如"
灭灭生生"
中两个"
灭"
字分别读作it6(高降调)和it3(中平调),通过声调变化模拟出消亡过程的不同阶段。
这种"
声调辩证法"
使粤语诗歌天然具备呈现存在复杂性的优势,为汉语诗学开拓出新的可能性维度。
当普通话写作日益陷入平滑的现代性困境时,树科的实践提示我们:或许真理正栖居在方言声调的微妙起伏之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