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解构与重构的时空诗学(2 / 2)
的闪烁恰似人类意识的觉醒与沉睡,而“黑鼆鼆”
的黑暗状态,则隐喻着存在的本真面貌。
这种光影哲学在东方美学中亦有深厚渊源。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苏轼的“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都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诗意观照。
树科通过粤语诗歌的形式,将这种东方智慧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存在之思,使传统哲学获得新的表达载体。
四、海洋意象:浪漫与无常的双重变奏
诗的后半部分引入“大洋”
“海岸”
“浪潮”
等海洋意象,为诗歌注入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这种浪漫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与前文的存在之思形成辩证关系。
“浪漫情怀浪潮咁嘅浪前……浪后……”
,浪潮的起伏象征着情感的波动,同时也暗喻生命的循环往复。
海洋意象在诗歌史上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荷马史诗中的海洋是英雄的试炼场,波德莱尔笔下的海洋是自由的象征。
树科的海洋意象更接近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对“未完成”
的生命理解,它既是浪漫的载体,也是无常的见证。
浪潮的“浪前”
与“浪后”
,暗示着生命在永恒流动中不断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五、诗学突破:方言写作的现代性意义
《噈当我哋喺博物》的创作实践,为当代诗歌的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标准化语言对个体经验的遮蔽日益严重,方言写作的复兴成为抵抗同质化的重要手段。
树科的粤语诗证明,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构建独特诗学体系的有效工具。
这种方言诗学的突破,与当代艺术中的“在地性”
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它要求诗人重新审视自身的语言资源,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
正如诗人翟永明所说:“诗歌应该是一种个人化的语言炼金术。”
树科通过粤语的“炼金术”
,将日常口语转化为充满哲学张力的诗性语言,为当代诗歌开辟了新的审美路径。
结语
树科的《噈当我哋喺博物》以方言为舟,以哲学为帆,在当代诗歌的海洋中划出独特的航迹。
这诗通过对博物馆、古董、光影、海洋等意象的创造性运用,构建起复杂而深刻的存在之思。
它既是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
在方言写作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这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语言的差异性中,寻找存在的本真意义。
这种探索,或许正是当代诗歌突破困境、重获生机的关键所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