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方言诗学现代性突围(2 / 2)
中世纪"
的终结》中强调的"
边缘对中心的改写"
。
比较文学视域下,该作与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的在地性书写形成跨时空呼应。
当美国诗人高喊"
我听见美洲在歌唱"
时,粤语诗人正用"
我笑古人"
建构岭南文化的声位置。
诗中"
大江南北"
的漫游意识,既承续陆游"
细雨骑驴入剑门"
的行旅诗传统,又以方言抵抗普通话书写的同质化倾向。
这种抵抗并非简单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如霍米·巴巴所述"
杂交性"
的文化实践——在"
川藏"
与"
东海底"
的地理符码碰撞中,重构了当代中国的诗意认知图谱。
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该诗存在多重解读可能:环保主义者会关注"
雪夜封路"
隐含的生态意识;文化研究者将聚焦"
飞机"
象征的现代性悖论;而语言学家则惊叹"
佢哋鬼知道"
这类粤语句式对汉诗语法疆域的拓展。
这种开放性印证了姚斯的"
期待视野"
理论,证明方言写作同样能达成普遍性审美共鸣。
回望梁启《饮冰室诗话》对"
诗界革命"
的呼唤,树科的实践提示了汉语诗歌的另一种可能:当"
大江南北"
被标准化表述吞噬时,正是"
潜水东海底"
的方言表达,为我们打捞起即将消逝的诗意。
在高铁贯通中国的时代,这诗以语言的"
慢移动"
守护着文化的多样性,其价值或许正如阿多诺评价贝克特时所说:"
在普遍性绝望中坚持出独特的声音。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