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方言考古与诗性复魅(2 / 2)
当"
行慢咗"
的完成体标记"
咗"
(o2)遭遇"
畀人叹"
的被动句式,整个句子突然坠入岭南"
叹茶"
文化的时间褶皱——这种将生命度与饮茶仪式并置的修辞,可比拟本雅明所说的"
辩证意象"
。
(结语:语言古脊椎的当代复活)
这诗的人类学价值,在于它用粤语的声音化石重构了"
马坝人"
的文化基因。
就像遗址中出土的距今128万年的头骨碎片,那些"
谷仔"
、"
嘅"
、"
咗"
等方言词汇,同样是文明演化的古脊椎标本。
当现代汉语诗歌日益陷入标准语的平滑困境,树科先生证明:方言的声调起伏里,始终跳动着《诗经》"
十五国风"
的原始心律。
这种通过语言地层学进行的文明考古,或许正是德里达所期待的"
非哲学的解构"
——在粤语的声调平仄间,我们重新听见了青铜器上饕餮纹的沉默咆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