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民间英雄叙事的美学升维(1 / 2)

加入书签

《方言诗学的伦理重构与民间英雄叙事的美学升维》

——以树科粤语诗《兵哥哥嘅壮举》为考察中心

文诗学观察者

(一)方言诗学的在地性突围

当现代汉语诗歌在"

普通话中心主义"

的规训中日渐趋同,树科以粤语方言为载体的创作实践,恰如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的岭南诗学传统在现代的复归。

这《兵哥哥嘅壮举》通过"

嗌交"

(吵架)、"

啱啱"

(刚刚)、"

锡仔"

(疼孩子)等粤语特有词汇,构筑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伦理现场。

这种语言选择绝非简单的形式实验,正如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强调"

粤人作粤诗,当以粤语为血脉"

,诗人通过方言音韵的顿挫感(如"

冇救起"

与"

唔锡仔"

的押韵),实现了对标准化抒情模式的解构。

(二)民间叙事的诗性转译

诗歌取材于社会新闻事件,却突破了新闻报道的扁平化叙事。

诗人采用传统说唱文学"

起承转合"

的结构:段以"

投湖自尽攞命弃"

的白描奠定悲剧基调,中段"

路人三甲"

与"

隔篱邻居"

的群像勾勒形成叙事张力,末段"

对母感恩不惜一拜跪"

的特写镜头,将英雄壮举还原为具体的人伦情境。

这种叙事策略令人想起宋代话本"

银字儿"

的民间叙事智慧,通过"

睇视频"

的现代媒介介入,又构成传统说唱艺术与当代视觉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三)英雄书写的伦理祛魅

张伟的救人事迹被诗人置于多重伦理关系中审视:"

兵哥"

身份与"

老妈锡仔"

的母子情构成职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碰撞,"

己己晕低"

的细节消解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崇高化倾向。

这种书写方式暗合钱钟书《管锥编》所言"

英雄亦是人子"

,与北岛《宣告》中"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形成逆向呼应——诗人通过方言的世俗性,实现了对英雄形象的去符号化重构。

(四)俚俗语言的崇高转化

诗歌最具突破性的诗学实践,在于将"

小气"

、"

靓仔"

等市井口语升华为审美载体。

明代岭南学者陈白沙提出"

以俗为雅"

的诗学主张,在本诗中表现为"

通通落水行仁"

这样俚俗表达与儒家仁学思想的嫁接。

尤其"

奖金五万赠母校"

的结句,以看似突兀的现实主义笔法,完成了对"

义利之辨"

的传统命题的当代回应,其美学效果堪比杜甫"

朱门酒肉臭"

的批判力度。

(五)音韵系统的文化自觉

粤语完整的入声系统(如"

攞命弃"

的急促收音)与九声调值,为诗歌提供了独特的音乐性。

诗人巧妙运用"

起地伟跪"

等闭口韵,营造出哽咽般的朗诵效果。

这种音韵处理既延续了清代"

粤讴"

的民间曲艺传统,又暗合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