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2 / 3)
的视觉化表达。
正如《周易?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种哲学思想在图像与诗歌中得到了双重呈现。
“星象”
与“节气”
的解码则将文明的视野扩展到宇宙时空的维度。
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
,相传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了八卦。
八卦系统与星象、节气密切相关,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结晶。
诗歌中“睇到星象睇到节气”
的表述,将视觉图像与天文学、农学知识相勾连,展现出华夏文明“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
“和谐”
作为解码的最终指向,既是对前面诸多元素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提炼。
从《尚书?尧典》的“协和万邦”
到孔子的“和而不同”
,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在伏羲女娲图中,人蛇身的交尾形象、规与矩的平衡、阴阳的交融,无不彰显着和谐之美。
三、追问的哲学维度:文明基因的现代叩问
诗歌的第三节以一连串的疑问句展开:“睇到己己咩?仲有螺旋嘅dna?仲有文明嘅轨道?仲有我哋冇?仲有噈好……”
这些追问将诗歌的意境从具象的图像解读引向抽象的哲学思考。
“螺旋嘅dna”
这一现代科学概念的引入,构成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对话。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的双螺旋结构与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形成了跨时空的隐喻关联。
这种隐喻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揭示了文明传承与生命延续的内在逻辑。
正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言:“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文化也存在类似的‘模因’(),通过复制、传播实现传承。”
伏羲女娲图作为文化模因,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复制、变异、传承。
“文明嘅轨道”
这一表述将文明展类比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暗含着对文明规律的探寻。
诗人追问“仲有我哋冇?”
,既是对当代社会中文明基因流失的忧虑,也是对个体在文明传承中责任的反思。
这种追问与艾略特在《荒原》中对现代文明的叩问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对文明命运的关切始终如一。
诗歌以“仲有噈好……”
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这种留白艺术既符合中国传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追求,又契合现代诗歌的开放性特征。
它邀请读者参与到对文明基因的解码与传承之中,使诗歌的意义在读者的解读中不断生成与延展。
四、跨时空的对话:诗歌的文化张力
《睇到伏羲女娲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建了多重跨时空对话。
先是地域空间的对话,诗歌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而描绘的对象却是新疆博物馆的文物,这种空间跨度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粤语方言的运用不仅没有削弱这种普遍性,反而以独特的地域色彩丰富了文明的表达维度。
其次是时间维度的对话,古老的伏羲女娲图与现代的dna概念、粤语方言与华夏文明的古老基因,在诗歌中形成了奇妙的时空折叠。
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通过语言的炼金术实现了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
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梦想着下一个时代,在对过去的回溯中孕育新的未来。”
树科的诗歌正是在对古老文明的凝视中,孕育着对未来的想象。
最后是文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