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粤语诗学与香港三及第文体的跨时空对话(1 / 2)

加入书签

《粤语诗学与香港“三及第”

文体的跨时空对话》

——论树科《康庄大道》的文体实验性

文诗学观察者

一、“三及第”

文体的历史脉络与语言特质

香港“三及第”

文体(即文言、白话、粤语三者的混合书写)自晚清报章文学轫,至2o世纪中叶在《大公报》《星岛日报》等副刊臻于成熟。

这种文体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语言弹性——文言提供凝练骨架,白话确保通俗流畅,粤语增添地域生机。

例如作家三苏(高雄)的《经纪日记》,便以“之乎者也”

间杂“咁样”

“点解”

,形成独特的市井智慧表达。

树科的《康庄大道》虽非严格意义上的“三及第”

作品,却继承了该文体“三合一”

的思维结构。

诗中“自古从嚟三条路”

的“从嚟”

(g41ei4,意同“从来”

)属文言残留,而“唔喺”

“噈喺”

则是纯粹粤语口语,形成类似“三及第”

的语言层积现象。

这种混搭并非随意拼贴,而是暗合了汉语展的历史逻辑——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粤语保留了大量唐宋口语特征,恰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活态桥梁。

二、生死命题的市井哲学表达

传统“三及第”

文学常以嬉笑怒骂解构宏大叙事,如《鬼马双星》用粤语俚语调侃儒家伦理。

而《康庄大道》则以相似的市井语言,处理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唔喺死路,噈喺生路”

此句的粤语判断句式(“唔喺a,噈喺b”

)在语法上近似《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的排否结构,但语气词“噈”

(uk1,强调“就是”

)的爆破音,赋予其岭南茶楼辩论般的鲜活质感。

这种表达方式与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形成互文。

刘氏在《打错了》中混用文言句法(“倏忽而已”

)与粤语对白(“咁都得?”

),树科则更进一步,将语言杂交提升至哲学编码层面——诗中的“三条路”

既可视为佛教“三途”

(火途、血途、刀途)的俗世翻版,亦让人想起《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的宿命论,但粤语特有的音调起伏(如“死路”

sei21ou6的降调模拟下坠感),使抽象思辨具象化为可听闻的命运脚步声。

三、人称代词的江湖气与禅机

“三及第”

文体擅长通过人称转换制造反讽,如唐涤生粤剧《帝女花》以文言“卿”

与粤语“你”

交替称呼,解构权力关系。

《康庄大道》末句“佢嘅路,你嘅路我嘅路……”

同样利用粤语代词系统(佢keoi5你nei5我ngo5)的音韵对峙,构建微观权力场:

1佢(keoi5):圆唇音赋予疏离感,既可指神明(类似古汉语“彼”

),亦可指冷漠他者

2你(nei5):前元音带来直接指涉,形成阅读胁迫性

3我(ngo5):开口呼韵母释放主体性宣言

这种设计令人联想到香港作家也斯的诗作《北角汽车渡海码头》,其中“你望住我我望住佢”

的循环指认,同样利用粤语代词完成存在主义追问。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省略号的运用——六个圆点既是未竟之路的象征,亦模拟了粤语口语中沉吟停顿的节奏,使全诗终结于“欲辨已忘言”

的禅宗境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