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方言抵抗与诗意的重生(2 / 2)
p>
。
就像策兰在《死亡赋格》中用"
黑奶"
的复沓解构历史暴力,树科通过数字的累积与中断,在机械计数中植入生命的偶然性。
这种结构与南粤民间"
数白榄"
的曲艺形式形成互文,将口头传统提升为现代诗的表现策略。
方言写作在当代面临的困境,正如阿多诺所言"
在错误中书写正确"
。
树科的实践回应了巴赫金关于"
众声喧哗"
的理想,当标准语试图建立语言霸权时,方言以自身的物质性抵抗符号暴力。
但需警惕的是,这种抵抗可能陷入本雅明警告的"
灵光消逝"
的悖论——当粤语被博物馆化为文化标本时,其生命力反而面临枯竭。
树科的突破在于,他将方言作为进行时的创作媒介而非怀旧对象,在"
诗国行"
的动态中保持语言的鲜活性。
在文化记忆的维度上,该作与宇文所安描述的"
追忆"
机制深度契合。
诗中"
炎黄春秋"
与"
花城九州"
的并置,构成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性空间。
但树科越简单的地域主义,如萨义德强调的"
对位阅读"
般,在地方性中听见全球化的回声。
这种处理方式,使诗歌既不同于余光中《乡愁》的地理乡愁,也区别于廖伟棠《野蛮夜》的都市寓言,而是开辟出第三条道路——方言作为方法,而非目的。
诗歌结尾的开放结构,实践了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的命题。
"
花城九州"
的未完成状态,邀请读者用各自的方言参与意义建构。
这种民主化的文本策略,与广东"
木鱼书"
的集体创作传统遥相呼应,又将接受美学推向新的维度。
就像布莱希特"
史诗剧"
追求的间离效果,树科通过方言的陌生化,迫使读者在语言障碍前停顿思考,从而打破阅读的自动化。
回望中国新诗史,从192o年代刘半农采集江阴船歌,到198o年代"
朦胧诗"
的崛起,方言始终是革新的隐秘动力。
树科的《八步诗》站在这个传统的延长线上,却以更自觉的语言政治意识推进着诗学变革。
当全球化的同质化浪潮席卷世界时,这样的方言写作不啻为文化的免疫应答。
在八步成诗的有限空间里,树科实现了方言的无限可能——每一步都是对文化记忆的重新编码,每个音节都是抵抗遗忘的微小起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